为兼记室,他又迁车骑仓曹参军。刘勰出京任太末令,治政有清正廉洁的政绩。他又被除授为仁威南康王记室,兼柬宫通事舍人。当时祭祀七庙的馈飨祭品,已经改用蔬食果品,但郊祀天地、祭祀农神社神还使用牛羊豕作牺牲。刘勰于是上表进言,认为郊祀天地礼仪应当和祭祀七庙的礼仪作同样的改变,祭品也用蔬食果品。皇上下诏交付尚书议决,最后确定依照刘勰的陈奏办。刘勰迁任步兵校尉,兼舍入之职不变。昭明太子喜好文学之士,他仰慕刘勰,和刘勰密切交往。
起初,刘勰撰写《文心雕龙》五十篇,论说古今文体,他编定后依次排列。《文心雕龙》的序说:
文心,是指写文章的用心。从前,涓子写《琴心》,王孙子写《巧心》,都因为“心”表达的意思淳厚完美,所以用它作书名。从古以来写文章,都依靠雕琢修饰写成,恐怕是取用鞫奭的典实,所以大家都称写文章为雕龙。古往今来,时代久远,世上庸人和贤人混杂,那些出类拔萃的人,衹是依靠才智和计谋而已。岁月会飞快地流逝,人的聪明才智不可能永存,要使声名和事业留传下来,就衹能依靠写作了。人类的形貌象征着天地,又从五行中秉受了天性,耳目好似日月,声气好比风雷。人超出万物,也算是最为灵异的了。但是人的身体比草木还要脆弱,而声名却可以胜过金石的坚固,长存不朽,因此君子活在世上,要建立功德,撰写著作,这哪裹是喜欢辩论,是为了树立声名而不得已啊!
我年纪已遇三十,曾在一个夜晚梦见自己手上拿着红漆祭器,跟随着孔子向南走,早上醒来,内心十分高兴。伟大的圣人是很难见到的,现在他竟屈尊降临我这无名小卒的梦中!自有人类以来,从没有像孔子这样的圣人。要阐发圣人的思想,没有什么方法胜过给经书作注,但马融、郑玄这些前代大儒,已经精辟地弘扬了圣人的思想,即使我有什么深入的见解,也不足以自成一家。祇有文章能发挥功用,它犹如经典的枝条,五种礼制依靠它来制定实施,六种法典依靠它发挥作用,君臣业绩依赖它得以焕发光辉,军令国法依赖它得以昭明世人。详究文章的本原,没有一样不是出自经典。但后代距离圣人时代已很久远,文章体制逐渐衰败,作家追求新奇,言辞崇尚浮浅怪异,好比在华丽的羽毛上再加纹饰,在巾带上再绣上花纹,文章于是离开根本越来越远,最终造成乖谬和浮滥。《周书》评论文辞,重视贴切简要;王迂教育学生,憎恨异端邪说。这两种说法有区别,应当领会其中的要点。于是我提笔磨墨,开始论文。
考察近代,论文的人已经很多了。如魏文帝曹丕的《典论》,陈思王曹植的《与杨德祖书》,应场的《文质论》,陆机的《文赋》,挚仲洽的《文章流别论》,李弘范的《翰林论》。它们各自祇接触到文章的一个方面,很少能从各个角度分析。它们有的褒贬当时的人才,有的品评前贤的文章,有的泛泛指出文章意旨的雅正和鄙俗,有的对文章内容作粗略的概括。魏文帝《典论》内容细密,但不完备;陈思王《舆杨德祖书》颇为明晰,但漫无边际;应场《文质论》有文采,可是粗疏;陆机《文赋》构思巧妙,但琐碎杂乱;挚仲洽《文章流别论》内容精粹,但不切实用;李弘范《翰林论》浅薄而不得要领。又有桓君山、刘公干之流,应吉甫、陆士龙之辈,泛泛讨论过文章的立意,时或有较好的意见出现,但他们都没有能从树木的枝叶中追寻到根本,从水的波澜追溯到源头,没有继承前代圣贤的教导,因而对开拓后辈的思路没有益处。
《文心雕龙》的写作,立足正道,效法圣人,依据经典,参酌纬书,从《楚辞》中探究变化,文章的关键,也算是探究穷尽了。至于论述有韵和无韵的篇章,就按文体区分,推究文体的来源,叙述文体的流变,解释各种文体的名称,揭示名称的意义,选定各种文体的文章加以评论,阐述写作道理,总结各种文体的特点。本书的上篇,已经明确了纲领。至于剖析情理,分析文采,全面分析文章脉络,推论《神思》和《体性》,考虑《风骨》和《定势》,包容《附会》和《通变》,观察《声律》和《练字》,在《时序》中谈到了文章的兴衰,在《才略》中议及了褒贬,在《知音》中寄托了惆怅感叹,在《程器》中发表了感慨,在《序志》中畅叙情怀,统驭各篇。下篇的细目,也就此揭示了。安排内容,确定名称,一共五十篇,恰好符合《易》
的《大衍》之数。其中讨论文章功用的,衹有四十九篇而已。
评论一篇作品比较容易,全面评价许多作品就很困难。本书虽然衹采择细如毛发的少数篇章,进行了深入骨髓的详尽剖析,有的文章用意曲折,源头邃密,看似浅近,实则深远,本书没有谈到,也是数不胜数。至于品评文章的文字,有的和前人之说相同,这并不是有意雷同,是因为按理不能不同。也有的和前人见解不同,这也不是随意标新立异,是因为按理不能相同。有的说法相同,有的说法不同,不必计较这些说法是古人的还是今人的,主要是分析文章结构条理,力求公允恰当。驰骋在文学领域,周游艺苑之地,这些议论也接近于完备了。衹是语言不能把心意完全表达,圣人也曾为此而深感困难,凭我这浅陋的见识,怎么能给人建立法度规矩?众多的前代先贤,使我开阔了眼界;在我不能预知的未来,这本书或许要让大家屈尊一读。
刘勰《文心雕龙》写成之后,并没受到当时名人重视。刘勰看重自己的文章,想要获得沈约的评价。沈约当时地位十分显贵,刘勰无法见到沈约,刘勰于是背着自己的书,在路上等候沈约出门,然后上前拦住沈约的车,样子像是要卖书。沈约当即命人取来阅读,他十分看重这部书,认为逭书深刻地说出了写文章的道理。他常常把这部书陈放在自己的几案上。
但是刘勰写文章阐述佛教教义是他的特长,京城的寺塔及出名僧人的碑志,一定要请刘勰撰写。皇上下达命令要刘勰与慧震和尚在定林寺撰写经证。事情完成之后,刘勰于是上表启奏,请求出家为僧,他事先燔烧自己的鬓发,发下誓愿。皇上准许了他。刘勰于是就在定林寺中改穿僧衣,改名为慧地。刘勰出家不到一年就去世了。他的文章在世上流传。
王籍字文海,琅邪临沂人。他的祖父王远,宋时任光禄勋。父亲王僧佑,齐时任骁骑将军。王籍七岁时就能写文章,到长大成人之后十分好学,广泛涉猎群书,而又有才气,乐安任叻见到他十分赞许。王籍曾经在沈约家为宾客,即兴赋得《咏烛》诗,沈约很是赏识。齐代末年,王籍任冠军行参军,积累功劳升迁为外兵、记室。天监初年,王籍被除授安成王主簿,尚书三公郎,廷尉正。历任余姚、钱塘令,都因为不检点而被免官。过了很久,王籍又被除授为轻车湘束王谘议参军,随王府到会稽。会稽郡境内有云门山、天柱山,王籍曾经到这两座山上游览,有时在山上几个月不回家。王籍到若邪溪时赋诗,其中有句说:“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当时人们认为,这两句诗的言外之意无与伦比。王籍回京任大司马从事中郎,迁中散大夫,王籍感到特别不得志,于是徒步在集市道上漫游,随意与人交往。湘东王任荆州刺史,提拔王籍为安西府谘议参军,兼作塘令。王籍不处理县中事务,衹是每天饮酒,有来县府诉讼的人,王籍下令鞭打他们然后放他们走。不久王籍就去世了。王籍有文集在世上流传。
王籍之子王碧,也很有文才,比王籍早去世。
何思澄字元静,东海郯人。他的父亲刘敬叔,齐时任征束录事参军、余杭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