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时为李实鼎都讲,协助讲经,后来自己有了大批学生,儒士对他也很称道。天统年间,在太学博士任上去世。堂弟鲍长暄,精通《礼传》。武平末年。任任城王高浩的丞相掾,常常在京城教授贵族子弟。北齐亡国后,回到家乡讲授经学,死在家中。
邢峙,字士峻,河间郑人。少年时好学,致力于典籍,到燕、赵一带游学,精通《三礼》、《左氏春秋》。天保初,郡中举荐为孝廉,授四门博士,升国子助教,到皇宫中教授太子经学。邢峙为人方正淳朴,有儒者风范。厨师为太子送来食物,有一道菜叫“邪蒿”,邢峙命人端走,说:“遣菜名字不正,殿下不能吃。”显祖听说了这件事嘉奖他,赏给他被褥丝绸,授国子博士。皇建初,任清河太守,为政宽厚,深受百姓和官吏的爱戴。因年老有病回到家中,在家中去世。
刘昼,字孑昭,渤海阜城人。从小丧父,家境贫寒,但喜好学习,常常到外地从师听讲,丝毫不觉疲倦。和儒生李宝鼎是同乡,相互很友爱,向李宝鼎学习了《三礼》。又向马敬德学习《服氏春秋》,都能通晓大义。他遣憾乡下没有多少典籍,就骑马来到京城。了解到太府少卿宋世良家中有很多书,就登门拜访。宋世良接纳了他。刘昼因此能够夜以继日地尽情翻阅。
河清初,回到冀州,又因被举为秀才来到京城,对策没有考中。他为自己没有用心学习写文章而遗憾,又潜心练习辞藻,语言很古朴。曾经作过一篇赋,定名为“六合”,白认为冠绝当世,常常吟诵。叹惜说:“儒生费尽心力而文章却失于工力,由此可以看出来了。我学习儒家经典二十多年而对策没有录取,刚刚开始练习作文章,就达到这样的地步。”曾经把这篇赋呈送魏收品评。魏收对人说:“赋的名字叫‘六合,已经很愚蠢了,看了全文,发现内容比‘六合’更愚蠢。”
刘昼又写了三篇《高才不遇传》。在皇建、大宁两代多次向皇帝上书,言辞切直,大多批评权贵,所以始终没有被采纳。他白认为博识多才,言谈自满自夸,常对人说:“假如我的几十卷书流传到后世,即使用齐景公的千马来交换也不换。”可是为人行为懈怠、举止不合礼法,因而最终不能在仕途上有所发展。天统年间,死在家中,时年五十二岁。
马敬德,河间人。少年时喜好儒学,跟从大儒徐遵明学习《诗经》、《礼记》,稍微懂得大义而不能精通。于是留心研究《春秋左氏传》,精研沉思,昼夜不倦,他的疏解被其他儒士所称道。他在燕、赵之间教书,随从学习的人很多。河间郡王常在他讲学时来听讲,想举荐他为孝廉,被他坚决推辞。他到州裹要求推举为秀才,但推举秀才例来选取文士,州将认为他是个纯粹的儒士,不想举荐他。敬德请求当场考试方略,便问其对策,他回答的五条对策都很有水平。州官高兴地选送他去了京城。按照常例进行秀才策问时,终于入选,又请求考经学,考问的十条都能精通,越级提拔他任国子助教,升太学博士。
天统初,任国子博士。世祖为后主挑选老师,赵彦深推荐了他,得以入宫任侍讲。他的妻子梦见猛兽向他走来,敬德从一丛荆棘上跳了过去。妻子却趴在地上不敢动。敬德占卜说:“我要做大官了。从荆棘上跳过去,就是要超过九卿。你趴在地上,表示要当夫人。”后主不好读书,敬德侍讲的次数较少,不时讲授《春秋》。武平初,因为是后主的老师,被越级任命为国子祭酒,加仪同三司、金紫光禄大夫,领瀛州大中正,去世。追赠为开府,瀛州、沧州、安州诸军事,遍妙刺史。后来侍书退屋七被封为王。龌遝说:“怎么能允许侍书封王,侍讲反而没有封。”于是敬德也被封为广汉郡王。儿子元熙承袭爵位。
元熙,字长明,少年时就得到父亲的传授,同时留意在辞藻上下功夫。由于父亲的缘故,从青州集曹参军越级升任通直侍郎,待韶文林馆,后来又转成止员。武千年问,皇太子要学习《孝经》,有关部门请求挑选老师。皇上说:“马元熙是我的老师的儿子,学问不错,可以让他教太子。”于是进宫教太子《孝经》,儒士都羡慕他家世代享受皇家的恩宠。元熙宽和仁厚,在朝中名声很好,皇太子对他也很亲近敬重。隋开皇年间,死于秦王文学任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