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济率领部属赶赴援救。
萧济赶到时,萧撝已经投降。
又随萧撝到长安。
孝闵帝登基,授中外府记室参军。
后来官至蒲阳郡守、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
萧世怡,梁武帝之弟鄱阳王萧恢之子。
由于名字犯太祖讳,所以只称其字。
自幼聪明颖慧,博览经史。
梁大同元年(535),封丰城县侯,食邑五百户。
授给事中,转任太子洗马。
随即入宫值班,转任太子中舍人。
又出任持节、仁威将军、谯州刺史。
侯景作乱时,路经城下,袭占谯州,萧世怡被捉住。
又很快逃脱,到达江陵。
梁元帝秉承旨意,授侍中。
平定侯景以后,萧世怡兼任太宰、太常卿,与中卫长史乐子云拜谒先帝陵墓。
承圣二年(553),授使持节、平西将军、临川内史。
由于陆纳占据湘川,道路阻断,改授平南将军、桂阳内史。
尚未抵达桂阳,适逢于谨平定江陵,于是在郢州跟随兄长萧修。
萧修去世后,萧世怡被任命为刺史。
湘州刺史王琳率水军袭击萧世怡,萧世怡把郢州献出。
当时陈武帝执政,召他为侍中。
萧世怡心中起疑,未去就职,于是投奔齐国。
授车骑大将军、散骑常侍。
随即出任永州刺史。
保定四年(564),晋公宇文护东征。
大将军权景宣进攻黄河以南。
萧世怡听说豫州刺史王士良已经投降,就前来归附。
五年,授使持节、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封义兴郡公,食邑一千三百户。
天和二年(567),授蔡州刺史。
为政简要仁惠,不求苛刻,使吏民得以安宁。
三年,在蔡州去世。
追赠原任官职,加并、洛、永三州刺史。
儿子萧子宝承袭爵位。
萧子宝风度潇洒,容貌俊美,善于谈笑,不到二十岁时,就已经很有名气。
隋文帝辅佐朝政,引荐他担任丞相府典签,很受重用。
开皇年间,官至吏部侍郎。
后因事获罪,被处死。
萧圆肃字明恭,是梁武帝的孙子,武陵王萧纪的儿子。
风度优雅深沉,聪明好学。
萧纪称帝,封他为宜都郡王,食邑三千户。
授侍中、宁远将军。
萧纪率军东下三峡,命令萧撝留守成都,萧圆肃为副手。
尉迟迥大军开到,萧圆肃与萧撝全都投降。
授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侍中,封安化县公,食邑一千户。
世宗初年,晋封棘城郡公,食邑增加一千户。
由于萧圆肃有归降之功,另外在思君县赏赐食邑五百户,可收其租税。
保定三年(563),授畿伯中大夫。
五年,授咸阳郡守。
萧圆肃恩威并施,很有政绩。
天和四年(569),升任陵州刺史,随即有诏,命令他跟随卫国公宇文直镇守襄阳,就没有再去陵州。
建德三年(574),授太子少傅,食邑增加九百户。
萧圆肃认为自己身为太子老师,应当不负此任,于是写了《少傅箴》。
太子见了十分高兴,写信慰问。
六年,授丰州刺史,食邑增至三千七百户。
不久,升任上开府仪同大将军。
宣政元年(578),入朝任司宗中大夫,随即授洛州刺史。
大象末年,升大将军。
隋朝开皇初年,授贝州刺史。
以母亲年老,请求回家奉养,隋文帝答应。
四年(584)去世,终年四十六岁。
著有文集十卷,又辑时人诗文为《文海》四十卷,另有《广堪》十卷、《淮海乱离志》四卷,都在世上流传。
萧大圜字仁显,是梁简文帝的儿子。
自幼聪明机敏,俊秀出众。
四岁时,就能读《三都赋》和《孝经》、《论语》。
七岁时为母亲守孝,表现出成人的性格。
梁朝大宝元年(550),被封为乐梁郡王,食邑二千户,任宣惠将军、丹阳尹。
当时侯景猖獗,梁简文帝被杀,萧大圜悄悄逃跑,才得以保全性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