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以德,再 三不用命者,乃微加贬异,示之耻而已。其下感而化之,不复 为过。咸曰;“我君仁惠如此,其可欺乎!”天和中,卒,时年 七十二。宣政初,赠金、安二州刺史。
霞有志行。初为州主簿,其父卒于扬州,霞自襄阳奔赴, 六日而至。哀感行路,毁瘁殆不可识。后奉丧泝江西归,中流 风起,舟中之人,相顾失色。霞抱棺号恸,愬天求哀,俄顷之 间,风狼止息。其母尝乳间发疽,医云 :“此病无可救之理, 唯得人吮脓,或望微止其痛 。”霞应声即吮,旬日遂瘳。咸以 为孝感所致。性又温裕,略无喜愠之容。弘奖名教,未尝论人 之短。尤好施与,家无余财。临终遗诫薄葬,其子等并奉行之。 有十子,靖、庄最知名。
靖字思休。少方雅,博览坟籍。梁大同末,释褐武陵王国 左常侍,转法曹行参军。大定初,除尚书度支郎,迁正员郎。 随霞入朝,授大都督,历河南、德广二郡守。靖雅达政事,所 居皆有治术,吏民畏而爱之。然性爱闲素,其于名利澹如也。 及秩满还,便有终焉之志。
隋文帝践极,特诏征之,靖遂以疾固辞。优游不仕,闭门 自守,所对惟琴书而已。足不历园庭,殆将十载。子弟等奉之, 若严君焉。其有过者,靖必下帷自责,于是长幼相率拜谢于庭, 靖然后见之,勖以礼法。乡里亦慕而化之。或有不善者,皆曰: “唯恐柳德广知也 。”时论方之王烈。前后总管到官,皆亲至 靖家问疾,遂以为故事。秦王俊临州,赉以几杖,并致衣物。 靖唯受几杖,余并固辞。其为当时所重如此。开皇中,以寿终。 庄字思敬。器量贞固,有经世之才。初仕梁,历中书舍人、 尚书右丞、给事黄门侍郎、尚书吏部郎中、鸿胪太府卿。入隋, 位至开府仪同三司、给事黄门侍郎、饶州刺史。
史臣曰:萧撝、世怡、圆肃、大圜并有梁之令望也。虽羁 旅异国,而终享荣名。非有兹基,夙怀文质,亦何能至于此乎。 方武陵拥众东下,任撝以萧何之事,君臣之道既笃,家国之情 亦隆。金石不足比其心,河山不足盟其誓。及魏安之至城下, 旬日而智力俱竭。委金汤而不守,举庸蜀而来王。若乃见机而 作,诚有之矣。守节没齿,则未可焉。
宗懔干局才辞见称于梁元之世。逮乎俘囚楚甸,播越秦中, 属太祖思治之辰,遇世宗好士之日,在朝不预政事,就列纔忝 戎章。岂怀道图全,优游卒岁,将用与不用,留滞当年乎? 梁氏据有江东,五十余载。挟策纪事,勒成不朽者,非一 家焉。刘璠学思通博,有著述之誉,虽传疑传信,颇有详略, 而属辞比事,足为清典。盖近代之佳史欤。
柳霞立身之道,进退有节。观其眷恋坟陇,其孝可移于朝 廷;尽礼旧主,其忠可事于新君。夫能推此类以求贤,则知人 几于易矣。
部分译文
萧撝,字智遐,兰陵人,是梁武帝之弟安成王萧秀的儿子。
为人温和宽厚,有风度。
十二岁时,进入国学,博览经史,很爱写文章。
在梁国,被封为永丰县侯,食邑一千户。
最初担任给事中,历任太子洗马、中舍人等职。
东魏派李谐、卢元明出使梁国,梁武帝认为萧撝善于辞令,命令他兼任中书侍郎,到宾馆接受礼品。
不久,升任黄门侍郎。
出任宁远将军和宋宁、宋兴二郡守,转任轻车将军和巴西、梓潼二郡守。
侯景作乱时,武陵王萧纪秉承皇帝旨意,任命萧撝为使持节、忠武将军。
又升平北将军、散骑常侍,兼益州刺史军防事。
萧纪在成都称帝,授侍中、中书令,封秦郡王,食邑三千户,给鼓乐一部。
萧纪率军东下,任命萧撝为尚书令、征西大将军、都督益、梁、秦、潼、安、泸、青、戎、宁、华、信、渠、万、江、新、邑、楚、义十八州诸军事和益州刺史,留守成都。
又令梁州刺史杨乾运把守潼州。
太祖得知蜀兵人少力弱,派大将军尉迟迥率军讨伐。
尉迟迥进入剑阁,杨乾运以潼州投降。
蜀中因此大惊,失去抵抗的意志。
尉迟迥长驱直入,抵达成都。
萧撝见自己兵力不到一万人,而且仓库空虚,军队无所依靠,只得想法守住城池。
尉迟迥包围了五十天,萧撝多次派将领出城挑战,大多非伤即亡。
援兵到来,又被尉迟迥击败。
萧撝于是请求投降,尉迟迥允许。
萧撝率领文武官员在益州城北,与尉迟迥一块登上高台,把血涂在嘴边,立下盟约,将成都归于我朝。
魏恭帝元年(554),授侍中、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封归善县公,食邑一千户。
孝闵帝登基,晋封黄台郡公,食邑增加一千户。
武成年间,世宗命令诸文士在麟趾殿校定经史,又撰写《世谱》,萧撝也参与其中。
随即因为母亲年老,又有病,在宫内每五日轮替值班,无法奉侍老母,请求在宫外著书。
诏命允许。
保定元年(561),授礼部中大夫。
又由于萧撝有归附之功,另外赏赐在多陵县食邑五百户,收其租税。
三年,出任上州刺史。
施政宽和,以礼让为根本。
曾在正月初一,把狱中所有囚犯,全都放其回家,让他们三天后再回到狱中。
主管监狱的官员坚持认为不能这样干。
萧撝说:“从前王长、虞延被史书称颂,我虽然德行不及,然而仰慕他们的作为。
拿信用来教导百姓,正要从这件事开始。
如果因此而获罪,我甘心情愿,请不要多虑。”众囚犯感激恩德,都按期返回。
官民都称赞他的恩惠教化。
任满该回来时,该州百姓李漆等三百余人上表,乞求朝廷再将萧撝留任二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