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书斋

字:
关灯 护眼
全本书斋 > 梁书 > 卷四十八(9/10)

卷四十八(9/10)

王礼仪祭祀,那么吴太妃就应当享受拊祭礼仪,到五代亲族全都不存之后才毁去庙。陈太妃的地位等级,和吴太妃虽然没有差别,但她衹是二王的慈母,慈孙不随从父亲为慈祖母服丧,按理在宗庙中享受祭祀也不应当延续,儿子要祭祀慈母,孙辈就应停止,这样才和经文所说的相符。”高祖因此命令礼官议定皇子为慈母服丧的丧服和守丧期限。司马筠主张:“宋朝的五服制规定,皇子为训养母服丧,依照<礼》庶母慈养自己应当服丧的条文,应当服小功之丧。据《曾子间》文中说:‘子游说:为慈母服丧,如同为母亲服丧,这符合礼吗?孔子说:这不符合礼。古代男子在外有师傅,家内有慈母,这是国君派他们来教育孩子的,哪有为他们服丧的礼?,郑玄注解说:‘这是指国君之子而言。’假若国君之子不为慈母服丧,那君王之子不为慈母服丧就能够清楚地知道了。又《丧服》经文中说:‘君子之子为养育自己的庶母服丧。’传文说:‘君子之子,指贵族之子。’郑玄注引《内则》,设立三母的礼制衹在卿大夫的范围内施行。用这些依据来推论,那么为慈母服丧的规定,往上不涉及享有五等爵位的诸侯之子,往下不涉及上士、中士、下士三等士人之子。假若为慈母服丧衹是在卿大夫范围之内,查核诸侯之子还没有按这规定服丧,更何况是皇帝之子呢。我认为应当依照《礼》删除这条规定,以便澄清前代的糊涂观念。”高祖认为不是这样。他说:“《礼》中说的慈母,共有三处:一是妾之子生母死了,命其他无子之妾抚养逭孩子,命为母子关系,养母死了之后,养子为她服丧三年,《丧服。齐衰章》说的‘为慈母服丧如同为母亲服丧,,指的就是这种情况;二是嫡妻之子生母死了,使妾养育逭孩子,仁爱抚育,关怀备至,虽和母亲之爱相同,但是嫡妻之子,没有以妾为母的规定,由于感情深、恩义重,所以养母死后,养子为之服小功丧服,《丧服叫、功章》不直接说‘慈母’,而说‘抚养自己的庶母’的原因,就是为了表明这和那要为之服三年之丧的‘慈母,有所不同;三是孩子并非没有母亲,衹是选择身份低贱的人养育遣孩子,这种形式如同师傅、保姆,但也有慈母爱子之情,所以也有慈母的名称。师傅、保姆死后既然孩子不为他们服丧,那这种慈母死后也不必为之服丧。《内则》说‘从诸母中选择条件适宜的,使她为子师;其次就为慈母,再其次就为保母’,这是关于慈母的清清楚楚的文字规定。这裹说的‘从诸母中选择’,是指挑选人来担任遣三母,并不是说选择兄弟的母亲来担任三母。凭什么知道这一点呢?假若是兄弟之母,那么就是先生了儿子,先生儿子身份就是长妾,长妾享受的礼仪已经有所提高,与一般妾的身份不同,哪会容许地位较低的妾生了儿子,竟然降低身份成为保母,这是不可能的。又,有多个兄弟之人,在意义上或许讲得通;这样理解,假如是开始生的第一个儿子,就应当让三母的位置都空缺吗?由遣点推论,<内则》中说的‘诸母,,就是指的三母,并不是指兄弟的母亲,这是很清楚的。子游问的慈母,应当是指任师保的那种慈母,并不是指那种应当服三年小功丧服的慈母,所以孔子才有这样的对答。造岂不是对任师保的那种慈母儿子不必服丧的明证吗?郑玄没有分辨三种慈母,含混地进行注释,引用对任师保的那种慈母不必服丧的例证,来注解‘养育自己的庶母’,后代人理解礼仪上的谬误,实在是出自郑玄这条注语。经文中说‘君子之子,,逭裹虽然指由大夫开始,但也清楚地指出大夫也还在遣范围内,从遣往上,更应当没有区别,所以传文说‘君子之子,指贵族之子’。总称为贵族,那么就无所不包。逭裹经文和传文互文见义,互相补充,互相说明,就知道对慈母加厚礼仪,由服鳃麻丧服改为服小功丧服的规定,在大夫以上全都通用。宋代遣条规定,并不违背《礼》的原意,要消除它,实在是令人有所怀疑。”于是司马筠等人请求依照高祖的命令把有关礼仪改定为:嫡妻之子,母亲死后被父亲之妾养育,养母死后,应当为养母服丧五个月,贵贱都一同采用逭条规定,定为永久的制度。

司马筠积功迁任王府谘议、权知左丞事,不久除授为尚书左丞。出京任始兴内史,在任职期间去世。

司马筠之子司马寿,继承父亲的学业,精通《三礼》。大同年间,曾任尚书祠部郎,出京任曲阿令。

卞华字昭丘,济阴冤句人。他是晋骠骑将军忠贞公土童的第六代子孙。他的父亲主俭主,任给事中。

卞华从小失去父亲,家中贫穷,但爱好学习。十四岁的时候,卞华被召补为国子生,通晓《周易》。成年之后,卞华广泛研究《五经》,他与平原明山宾、会稽贺蒨一同修业,交情很好。

初出仕任齐豫章王国侍郎,积功升迁为奉朝请,征西行参军。天监初年,卞华迁任临川王参军事,兼国子助教,转任安成王功曹参军,兼《五经》博士,聚集学生教授经学。卞华涉猎很广,知识渊博,机智而且有口才,解说经文,剖析经义,是当时首屈一指的人物。晋迁往江左之后,乐律成为绝学,到卞华才算通晓乐律。卞垄迁任尚书仪曹郎,出京任吴令,去世。

崔灵恩,清河东武城人。他从小专心好学,跟随老师学《五经》全都通晓,尤其精通《三礼》、《三传》。崔灵恩先在北朝出仕,任太常博士,天监十三年他回归梁。高祖因为崔灵恩精通儒术,提拔他为员外散骑侍郎,积功迁任步兵校尉,兼国子博士。崔灵恩收聚学生讲授经学,听他讲授经学的学生常常达到数百人。他生性拙朴,没有文采,但是到解释经文剖析经义的时候,却很有情趣,京城中那些有声望的儒生都称道他,看重他,助教孔余特别喜爱他的学说。崔灵恩先学习《左传》服虔注解,在江南不能广泛流行,于是改为解说杜预的注解,在他解说时每每在文句中申说服虔的解释,驳诘杜预的解释,于是着《左氏条义》说出服、杜的分歧和自己的见解。当时有助教虞僧诞又精通杜预的注解,因而着《申杜难服》,用以答对崔灵恩,他们两人的书在世上同时流传。虞僧诞,会稽余姚人,讲《左氏传》教授学生,听他讲授的也有数百人。虞僧涎全面了解《左氏传》著书的主旨和体例,当时没有人能比得上。

【1】【2】【3】【4】【5】【6】【7】【8】【9】【10】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空赋倾城色(NP)日常偷渡失败风吹不进(1V2)失败者(np)星际入侵(np)魔头的命根 (双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