忙,没有空闲办学,到了宋、齐,国学有时开办,但是没有广泛的鼓励与督促,建立的时间不到十年,废置却有许多年代,因为兴办学校国家祇在条文中空有规定,所以突然间也就废弃不问了。各乡各里没有一处开办学校,公卿大臣精通经术的很少,朝廷中的大儒,衹是自己操习经术而不肯教导学生,年轻人孤陋寡闻,抱着经书却没有学习研讨的地方,三德六艺,荒废已经很久了。
高祖为帝之后,深深为这种状况伤心忧虑,于是下诏搜求学问渊博的大儒,整饬五礼,核定六律,修改历法,校正权衡。天监四年,高祖下诏说:两漠进用贤人,没有谁不是凭藉经术,传授儒学,声名确立,道德有成。魏、晋时代风气浮荡,儒家学问衰退,或许是因为这一点,风节气概不能树立。我每天很晚才罢朝,就是想听到俊才贤士的消息,任用士人得到贤才,实在应当给予奖赏。应当设立《五经》博士,每一经设博士一人,广设学馆,接纳年轻人人馆学习。于是以平原明山宾、吴郡陆琏、吴兴沈峻、建平严植之、会稽贺场等补任博士,各人主持一个学馆。学馆内有数百名学生,由朝廷供给他们俸禄。其中那些选择事情进行陈说的射策如果开通贤明,就除授为官吏。十余年间,精通经学饱读经书的人云集京城。又选派学生去会稽云门山,到庐江何胤那儿学习学业。分别派遣博士祭酒到各州郡建立学校。天监七年,高祖又下诏说:建立国家,做万民的君主,树立教化,推行教育是首要的事情;培养学问,砥砺德行,经学是必须经由的途径。我创立基业,广有天下,虽然努力经营儒学,但有才之士不多,德行根本犹有欠缺,不足以陶冶王公贵族,使他们遵从儒教的法度,想要勉励他们尊重长者,从家裹推行,进而成为天下的典范。现在声威浸染的地方,戎族华夏同受感化,应当大力开办学校,广泛招请王室贵族子弟,修习十伦,弘扬三德,使朝廷的教化远布天下,精妙的言辞能够显扬。于是皇太子、皇子、皇族宗室、王侯才开始到学校求学。高祖枉驾屈尊,亲自到学校向子L子及其他前代圣人行释奠之礼,和学生交谈,鼓励他们,用绢帛慰勉他们,学校庄敬,学生众多,大道之行到了这样隆盛的程度。其中伏曼容、何佟之:范缜原来在当代就有名气;当时出名的儒者,名列俊彦人选首当严植之、贺埸等人。现在把这些人的事迹连缀在一起,编成《儒林传》。
伏曼容字公仪,平昌安丘人。他的曾祖伏滔,晋时任著作郎。他的父亲伏胤之,宋时任司空主簿。伏曼容很早就失去父亲,他和母亲与兄长客居南海。伏曼容从小专心好学,精通《老子》、《周易》,他豪爽洒脱喜欢夸大其辞,他曾经说:“何晏对《易》的九件事有疑问,从我的眼光看,何晏完全不学习,所以知道何平叔有短处。”伏曼容聚集学生教授他们学业,把这当作自己的职业。伏曼容任骠骑行参军。宋明帝爱好《周易》,聚集朝臣在清暑殿论说《周易》,下韶命伏曼容执经解答疑难。伏曼容风姿仪态都很美,宋明帝常常把他和嵇叔夜相提并论,还命吴人陆探微昼嵇叔夜的像,把像赐给伏曼容。伏曼容迁任司徒参军。袁粲任丹阳尹的时候,请求让伏曼容担任江宁令。伏曼容入京被授为尚书外兵郎。升明末年,他任辅国长史、南海太守。齐代初年,他任通直散骑侍郎。永明初年,他为太子率更令,侍皇太子讲。卫将军王俭与伏曼容非常友善,交情很深,王俭命伏曼容与河内司马宪、吴郡陆澄共同撰写《丧服义》,《丧服义》撰写完以后,王俭又想和伏曼容一起审定礼乐。恰逢王俭去世,伏曼容迁升中书侍郎、大司马谘议参军,又出京任武昌太守。建武年间,伏曼容入京被授为中散大夫。当时明帝不看重儒术,伏曼容住宅在瓦官寺的束边,伏曼容就在家裹厅堂上设置高座,有宾客来就登上高座为他们讲说经义,聚集来听讲的学生常有数十或者上百人。梁国台府建立,因为伏曼容是资望很高的大儒者,高祖于是就把他召来拜为司马,又出任临海太守。天监元年,伏曼容在任职期间去世,死时八十二岁。伏曼容着有《周易集解》、《毛诗集解》、《丧服集解》,《老子义》、《庄子义》、《论语义》。伏曼容之子伏佢,事迹在《良吏传》中。
何佟之字士威,庐江洒县人,他是豫州刺史何惮的第六代孙。他的祖父何劭之,宋时任员外散骑常侍。父亲何歆,齐时为奉朝请。何佟之从小爱好《三礼》,他以心为师,自己独立学习,努力专心求精,手不释卷。他读《礼》论三百篇,全都读得纯熟,文句能顺口而出。太尉王俭是当时儒家的宗师,也很推重何佟之。何佟之初出仕任扬州从事,接着为总明馆学士,屡屡迁升,后任司徒车骑参军事,尚书祠部郎。齐建武年间,他任镇北记室参军,侍皇太子讲,领丹阳邑中正。当时步兵校尉刘珊、征士吴苞都已去世,京城中的硕儒,衹有何佟之一人而已。何佟之明了熟悉术敷之学,当时国家吉礼凶礼的标准原则,全都取决于他,名重一时。何佟之先后任步兵校尉、国子博士,不久迁任骠骑谘议参军,转任司马。永元末年,京城发生战乱,但何佟之常常聚集学生评论研究经义,十分勤勉,从不懈怠。中兴初年,何佟之被拜为骁骑将军。高祖登上帝位之后,尊重儒术,命何佟之为尚书左丞。当时各种制度都在草创之中,何佟之依《礼》确定见解,对制定制度裨益很大。天监二年,何佟之在任职期间去世,死时五十五岁。高祖为他的去世伤悼惋惜,将要给他追封爵位和官职;按照以前的典章制度,任左丞的人死后没有封赠官职的先例,但是高祖专门颁发诏书赠何佟之黄门侍郎之职,儒者对这种恩宠感到荣耀。何佟之着有文章、《礼义》共一百篇左右。何佟之之子叫何朝隐、何朝晦。
范缜字子真,南乡舞阴人。他是晋安北将军范汪的第六代孙。他的祖父范璩之,任中书郎。父亲范濛,早年就去世了。范缜很小就失去了父亲,家中贫穷,事奉母亲孝顺而恭谨。范缜还不到二十岁的时候,听说沛国刘珊招聚学生论说经义,就去拜刘珊为师学习。范缜才能卓越,不同于一般人,而且学习勤勉,刘珊认为他是奇才,亲自为他行冠礼。范缜在刘珊门下学习多年,每次回家来去,都常穿着草鞋布衣,徒步往返。刘珊门下有很多乘车骑马的王公贵族,范缜在刘珊门下,一点也不因为自己贫穷而感到羞耻与惭愧。范缜年长之后,通晓经术,尤其精通《三礼》。范缜生性质朴直率,喜欢发表正直而又不同凡响的言论,所以和他交往的士友常感到不乐意。范缜衹和表弟萧琛交情很好。萧琛被称做能言善辩之才,但常常对范缜的文辞简练而周到十分信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