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哀痛怎么能以言语来表达啊!他孝顺父母友爱兄弟情深意厚。立身处世坚守正道,内有如玉的美德,仪表清澄如水。他美好的声誉,在朋友中流布,他言行一致,始终如一。他文史博通,心怀美好品德,下笔文辞丰赡华丽,编织成章,五彩绚烂。他既表露自己谦退的心性,又在蹉跎不进的职位上安心自处,他未曾拜访公卿,请谒私门,暗中结交,谋取名利,所以新沓没有推荐他,杜武未能了解他,以致他在阮放、桓野王曾经任过的官职上,辗转蹉跎,已经超过五年,同僚已经陟升,后进多被擢拔,但他怡然自乐,固守清静,不考虑俸禄多少,这种坚定不移的志向,又哪裹能随便找到。有如西河观宝,东江独步,古书上记载的,也决不会超过这种品德。
从前我在汉南之时,刘遵连任书记,到我忝居朱方之位,他又在坐首任职。良辰美景之日,清风明月之夜,乘着鹚舟荡漾,听着朱鹭徐呜,他未尝一日不和我相随,未曾一时不舆我相会。宴饮之中,酒酣耳热之际,我们一起抒志赋诗,评论忠贤,研讨文史,古人有“益者三友”之说,他实在就是那种益友。他在小县邑中弘扬教化,德政不需反复重申,而能使百姓在他离职时久存怀念之情,人人有仁爱之心,致使野外处处可以见到温驯的野雉,遣如同威凤一羽,可见刘遵善政之一斑,足可验证他的德行才学样样俱备。到我进入东宫,我们能够经常见面晤谈,身处博望苑中,无可交游宾客,主管对我的品德教育,又多礼仪条文,只好依故人时相陪伴;现在这位老友溘然而逝,实在叫人哀叹伤痛。“天衹帮助善人”,这是虚妄之说;天给人的回报恩赐,难道竟是这样吗?可以想见你伤痛悼念的沉重心情,又怎么能够止息。人已逝去,无可奈何,放下笔来,更觉凄恻悼伤。
昨天我想为刘遵撰写墓志铭,同时为他编撰文集。但我才劣力薄,他在世的时候不能为他播扬名声,使他能得以展示自己的才能,现在为他写铭文编文集,对已死之人有何益处?衹是因为这种深深的伤痛之情,无法子息罢了。
刘潜字孝仪,他是秘书监刘孝绰的弟弟。年幼时父亲去世,他和兄弟们相互勉励,勤奋学习,他们几兄弟都擅长写文章。型耋垄常说“三弟的文章写得好,六弟的诗作得好”,三弟就是刘孝仪,六弟是指刘孝威。天监五年,刘潜被举为秀才。他初出仕任镇右始兴王法曹行参军,跟随王府到益州,兼记室。始兴王入京任中抚军,刘潜转任主簿,迁任尚书殿中郎。皇帝命他撰写《雍州平等寺金像碑》,文辞甚为宏伟华丽。晋安王萧纲出京镇守襄阳,选用刘孝仪任安北功曹史,因为居母亲丧而离职。晋安王立为皇太子,刘孝仪服丧期满,接着补任太子洗马,迁任中舍人。刘潜出京任戎昭将军、阳羡令,有不少为人称颂的政绩,因而被擢拔为建康令。大同三年,他迁任中书郎,因公事而降职,任安西谘议参军,兼散骑常侍。他出使魏国回京,又被任命为中书郎。不久,他暂兼司徒右长史,又兼宁远长史、行彭城琅邪二郡事。他累经升迁任尚书左丞,兼御史中丞,任职时弹劾大臣无所畏惧,当时人们都称赞他。大同十年,刘潜出京任伏波将军、临海太守。这时法纪松弛,许多百姓不守禁令。刘孝仪一到任,就公布法令条文,励精图治,安抚百姓,境内很快就安定下来,风俗民情大为改变。中大同元年,他入京任守都官尚书。太清元年,他出京任明威将军、豫章内史。太清二年,侯景进犯京城,刘孝仪派儿子刘励率领豫章郡的士兵三千人,跟随前衡州刺史韦粲赴京救援。太清三年,京城陷落,刘孝仪被前历阳太守庄铁逼迫,丢失了豫章郡。大实元年,刘孝仪病逝,死时六十七岁。
刘孝仪为人宽厚,平日在家品行也非常真诚专一。他的二哥刘孝能早逝,他侍奉守寡的嫂嫂十分恭谨。家中不论大事小事,定要先问过嫂嫂再作决定。他和妻子每天供养侍奉嫂嫂,从未有过失礼的行为。世人因此而称赞他。刘孝仪着有文集二十卷,流传后世。
刘孝仪的五弟刘孝胜,历任邵陵王法曹、湘东王安西主簿记室,尚书左丞。他出京任信义太守,因公事免职。遇了很久,又再任尚书右丞,兼散骑常侍。出使魏国行聘问之礼回京,他任安西武陵王萧纪长史、蜀郡太守。太清年间,侯景攻陷京城,萧纪在蜀郡僭位称王,任命刘孝胜为尚书仆射。承圣年间,他跟随萧纪出兵峡口,兵败后被捕入狱。不久世祖宽恕他,起用他为司徒右长史。
刘孝仪的六弟刘孝威,初出仕任安北置安王法曹,转任主簿,因为居母亲丧而离职。服丧期满,被授任太子洗马,累经升迁任中舍人,庶子,率更令,并掌管记。大同九年,白雀聚集在东宫,刘孝威为此事献颂,文辞很优美。太清年间,他迁任中庶子,兼通事舍人。侯景叛乱时,刘孝威从围城中逃出,跟随司州刺史柳仲礼西进,到了安陆,因病去世。
刘孝仪的七弟刘孝先,任武陵王法曹、主簿,武陵王迁任益州刺史,他跟随王府至益州,转任安西记室。丞圣年间,他和哥哥刘孝胜一起跟随纪军出峡口,兵败后到江陵,世祖任命他为黄门侍郎,迁任侍中。他们兄弟都擅长写五言诗,因此被世人看重。因遭逢战乱,他的文集如今没有完整地保存下来。
殷芸字灌蔬,陈郡长平人。他性情洒脱,不拘小节,但不随便与人交往,家裹没有闲杂客人。殷芸立志上进,勤奋好学,博览群书。他年幼时,庐江何宪见到他,非常赞赏他。永明年间,宜都王行参军。天监初年,他任西中郎主簿、后军临川王记室。玉监七年,他迁任通直散骑侍郎,兼中书通事舍人。天监十年,他被授任通直散骑侍郎,兼尚书左丞,又兼中书舍人,迁任国子博士,昭明太子侍读,西中郎豫章王长史,领且盐尹丞,累经升迁任通直散骑常侍,秘书监,司徒左长史。普通六年,当值东宫学士省。主通三年,去世,死时五十九岁。
萧几字德玄,是齐曲江公遥欣的儿子。他十岁就能写文章。萧几很早就失去了父亲,有九个弟弟,而且都年幼。芦几对弟弟十分恩爱,兄弟间感情深厚,相处和睦,朝野士人都了解他的这种美行。他性情温和,与人无争,家境清贫,却能努力自立。他喜爱学习,擅长草书隶书。翅业刺史挝公则,是迪辽公的旧部属。他每次见到萧几,都要对人说:“曲江公这个儿子,可以说是桓灵宾重新出世。”杨公则去世,萧几为他撰写谏文,当时他年仅十五岁,沈约看了他的文章而大加赞赏,对萧几的舅舅蔡撙说:“昨El看见您的外甥为杨公则写的谏文,不比谢希逸的文章逊色,逭正是曲江公积善留下福庆的应验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