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父母師保之臨也。初修其文而度其義,可得時之適,為守常之道。得其道而后行。
易之為書也,原始要終以為質也。六爻相雜,唯其時物也。其初難知,其上易知,本末也。初辭擬之,卒成之終。若夫雜物撰德,辨是與非,則非其中爻不備。噫,亦要存亡吉凶,則居可知矣。知者觀其彖辭則思過半矣。二與四同功而異位,其善不同。二多譽,四多懼。近也。柔之為道,不利逺者,其要无咎,其用柔中也。三與五同功而異位,三多凶,五多功。貴賤之等也。其柔危其剛勝邪。
易之為書,原始要終以為體也。夫物生而后有象,象成而后有數。窮數極變而為終。君子觀之可以知其歸也。六爻之設,阴陽之位,尊卑之分,剛柔之處,吉凶之報,象其時物也。初始象也。擬其形而則之,故難知也。其數窮變,極道之終也,故易知。初以辭擬之,其終得其體也。本難知而末易見也。是故雜類其事,思察為德,辨其是非,要其吉凶。觀夫中而得之矣,歸其主之制也。智者觀其彖辭,得象之大□,則六爻之雜,變化之理,□之則吉,違之則凶。蓋得其半矣。三與四同功而異位,阴耦也,承陽之道也。二多譽,四多懼,四近于尊,疑其逼也。柔之道也。逺而不利,二得柔中,中不邪也。柔奉上也。故多□而吉焉。故柔而居之,吉也。三與五同功而異位,微以及著,阴陽分布,三則陽緫下,象也,臣之道也。兩三才積,剛柔而至于五,大君之道也。故同功而異位。三多凶,有民而上,乗髙而難居也。五多功尊,無過也。為上者能斷其制也。故柔居之而危其剛勝者也。
易之為書也,廣大悉備,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兩之,故六。六者,非他也,三才之道也。道有變動,故曰爻,爻有等,故曰物,物相雜,故曰文,文不當故,吉凶生焉。
易之為書也,廣大悉備矣。明三才之道焉。八卦小成,體其象矣。因而重之,耦天下之情,以極其剛柔之理也。故三才之道,以六位而成文也。道有變動,情之求也。故六爻效其動焉。位有阴陽,處有剛柔,得其等列,當其行事,故曰物。物雜而剛柔有閒,故曰文。文之不當,則不能治也,故有吉凶之及焉。
易之興也,其當殷之末世,周之盛德邪。當文王與紂之事邪。是故其辭危,危者使平。易者使傾,其道甚大,百物不廢,懼以終始其要,无咎。此之謂易之道也。
易之興也,當末殷周之盛德也。殷紂反正,文王受幽,憂于危亡,故積其行事,極其象類,窮其變化,作為易之書。以違其凶悔而明其道也。使憂者,謹愼而得其平民所助也。易之不戒者,自致其傾衆所棄也。所以推其亡而固其存也。其道甚大,而百事得舉也。懼其凶害,閑其進退,則始終□其無咎,此易之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