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知非而復,近尚于幾也。近而復之,不適于悔,好學者也。故曰,顔氏之子,其殆庶幾乎。有不善,未甞不知。知之未甞復行。是以不逺復,無祗,悔。元吉。知天之幾者,能通天下之志也。雖逺也,學而可以至之也。學以求之,其至者非一,以求之不可得也。故天地絪緼相繼,男女感應,相與皆一而通之乃能化醇也。學而二三,則其志惑矣。何以應哉。積一以求之,乃得其有。易曰“蒙亨,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志求而應,然后能自化也。是以三人行則損一人,一人行則得其友。言致其一也。君子學以致其道者,身得其安也。則動而不失其節矣。心得其易也,則語而得其當也。辨而得其交也。應而供其求也。君子修此三者,故能全也。故危以動,則民莫與。懼以語,則民不應。無交而求,則民不與。莫與之,則傷之者至矣。是以莫益之,或擊之,立心勿恒,凶。心無主矣。于物不辨矣。何以為恒哉。修是而可以周矣。
子曰:乾坤,其易之門邪。乾陽,物也。坤阴,物也。阴陽合德而剛柔有體,以體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其稱名也。雜而不越于稽其類,其衰世之意邪。夫易,彰往而察來,而微顯闡幽,開而當名辨物,正言斷辭,則備矣。其稱名也。小其取類也,大其□,逺其辭,文其言,曲而中其事,肆而隱因貳,以濟民行,以明失得之報。
乾坤相求而為八卦,八卦重錯而窮。天下之象,皆生于乾坤也。非易之門邪。故乾陽物也。坤阴物也。阴陽各合德,而有剛柔之體以體象天地之為。以通神明之德,其取象稱名,雖雜細也,而吉凶之分不過于理。故聖人考其辭義,而歎之不敢正言也。其衰世之意邪。憂其傷也。夫易,明其旣往而察其將來,顯其微而闡其幽,開物之狀而當名辨物正言,而吉凶備,斷于辭矣。其稱名者,小可以藏其取類也。大可以廣其陳也。其□逺可以探賾,其辭文可以玩其意也。其言委曲而直于理,其事放肆而伏藏其奥焉。此立本于小也。近也,曲也,放也,觀其□有以副,而明之則大也,逺也,中也,深也。故因貳而索之,可以濟民之行。明而動之,可否而失得來報,以治其本也。
易之興也。其于中古乎,作易者,其有憂患乎。是故履德之基也。謙德之柄也。復德之本也。恒德之固也。損德之修也。益德之裕也。困德之辨也。井德之地也。巽德之制也。履和而至謙,尊而光,復小而辨于物,恒雜而不厭,損先難而后易益。長裕而不設困。窮而通井,居其所而遷巽,稱而隱,履以和行,謙以制禮,復以自知。恒以一德,損以逺害。益以興利,困以寡怨,井以辨義,巽以行權。
易之興也,當于中古乎世衰道喪,而患其憂。情實相逺,而詐怨之蔓也。故其思深,其防曲,原天下之理,窮變化之□。則吉凶悔吝其我之所自乎。故履徳之基也,其德所治而有别也。則不失亂矣。别而寡,親和之,乃為至也。别而履之,和而從之,禮樂之道。可以立德而成行矣。用而交者,謙也。卑以自牧,得人之尊,其道光也。故能制其履,而保其所履也。往而不知復,無其本也。知悔而復,復于本也。不逺而復,在其小而來著乎。自知者也。德之本也,道之所由生也。定于内外之分者,可久之道也。其德固矣。定于内矣,雖多雜而不厭也。恒其一德者也。損己奉上,德之修也。損以減己,固先難矣,而說以與其道,易也。可以附其安矣。其何害乎。益其下者也。得寛而容也。長而能寛,不設備而民信也。自上與下,得下之竭興利者也。困也者,君子辨其失而考德,困與窮而修之,故能終通也。不責于人也。其寡怨矣。君子保德,猶井之不渝也。德遷而及民,養而不窮。井之德也。施而不求其報,君子之義也。巽而下民者,非虧君子之道也。志有所之而為制也,稱于物之情而□隱乎其中。所以行權而制事也。事不巽則不能制也。此君子行于易而周其患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