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书斋

字:
关灯 护眼
全本书斋 > 射天狼/朱苏进 > 绝望中诞生(6/10)

绝望中诞生(6/10)

这里被隔开十多平方米的空间,巨幅地界地形图覆盖了整面墙壁。此外,四周还有许多局部图,是倍率较大的典型地貌的平面或剖面图。一张乒乓球桌上堆置着各种模型、文稿,茶几和书架上或立或倒散乱着许多地质学方面的书籍。电源被安置上稳压器,灯光明亮而柔和。我们面前木架上有只地球仪(图四),孟中天注视着它说:

“这是我依据当时的地球条件制作的模型。我让这个地球仪快速旋转,让浓稠物质从北极涌出,它们自然地向下端淌下去。”

“啊,和真的一样!”我脱口惊叹。

“它们就是真的,”孟中天纠正道。“几十亿年并不遥远。北极是全球大陆的源头,是一座超级火山口。D.K协会的唐·安德森甚至认为,四十亿年前,‘地球曾一度被深达四十公里的巨大的熔岩海洋覆盖。谈到这句话我吓一跳,以为他已发现了地球的真正奥秘,再读下去才知道他也只是局部推理。中西方地学界四大学说的共同毛病,就是没能真正把地壳与地球、天体的发展联系起来,即使有创见也是剖面式的或破碎式的,没有整体观。但是我估计,大量地质和宇宙方面的发现,使他们不久后也会制造出我这个模型,所以我得加快步伐。”

我久久凝视模型,被它的美所感动。金黄的大陆物质以柔软的肢体富有韵律地朝四周延伸,弥漫在蓝色的海域里。北极犹如婴儿的小口张开,既似倾诉又似渴求。整个模型呈示着鲜嫩的生命之美妙。我把这一点告诉孟中天。孟中天感叹着:“我制作这个模型就是为了亲眼观看地壳诞生时的景象。你看大陆块的姿态多么随意,多么协调,像只巨大的海星。这种形态与宇宙中许多生命形态近似,造成这种形态的关键是自由。比如,海中的海星和许多藻类,它们的形态就比陆地上的生物自由,因此也更像地壳的初始形态。我想,人的思想如果可以塑造成型的话,肯定也是这种形态,当然必须是自由的思想。”孟中天指示着模型顶端的北冰洋“岩石学早已表明,全部大陆物质都孕育于地球深部,它们在一定条件下沿一定的通道来到原始地表。北冰洋正是它们的出口。洋中间这道横亘物,就是洋底的罗蒙诺索夫海岭,它的走向穿过北极的极点,将地球的出口北冰洋分为两个巨大海盆。东侧是欧亚海盆,西侧是加拿大海盆,原始大脑分别从这两个海盆中涌出地表,再向东西两侧流淌。还记得才你看过的大陆星(图一)图片吧,上面的各陆块并不按照标准放射状向四周均匀蔓延,而是相对集中在东、西两半球各一定经度范围内,为什么?因为东半球的欧亚大陆是从欧亚海盆中涌出,西半球的美洲大陆是从加拿大海盆中涌出,彼此大致相背着朝南极流淌。对此,我们又可以从大陆的终点——南极,得到证明。南极洲并不是一个统一的陆块,而是被东、西两个陆地拼合起来的。在南极洲中部,长达三千公里的世界最高山脉之一——南极纵断山脉,沿子午线通过极点,将南极洲剖为两半。非常有趣的是:东面的南极大陆和西面的南极大陆,无论在地质上还是地貌上都截然不同!同样有趣的是:尽管它们截然不同,但地层和古生物研究又证明,西面的南极陆块与断续相连的美洲大陆非常一致,东面的南极陆块与澳洲、亚洲在中生代以前十分近似。实际上,南极纵断山脉是东、西半球大陆物质到达终点后拼合的标志。地球原本无海陆,只是由于地心内熔融物质在特殊条件下经北极地区涌出原始地表,又沿着罗蒙诺索夫海岭东西两则往南流去,并且在流动过程中逐步凝固,才造成了最初的大陆,同时造成了最初的大洋。那时的大洋并无海水,洋底就是未被大陆物质覆盖的原始地表。那时的大陆全部连为一体,而且比今天更加靠近北极。它们像只硕大无边的爬行动物,身躯起伏,一跃一跃地运行。”孟中天脸庞闪出神往之情。

“无法想象。太恐怖了!”我说。

“美到极致的东西,往往令人感到恐怖。我要能看上一眼当时的场面,死也甘心。那时地球表面上空数十公里内,弥漫着碳气、臭氧、水分、尘埃,浓度极高,温度达上千摄氏度,到处隆隆巨响,空气稠密成了泥浆样的东西,连半米也望不出去,四面八方是灼热的赤红色,地球看起来是比今天更大的红色的星球,上面毫无生命可言,地球本身就是个萌动着的生命。后来的一切,都是那时的继续。”孟中天坐下注视我“最关键的发现,我已经告诉你了。”然后静静等待我的反应。

有好一会我什么话也说不出来,惊骇的心情难以消除。我努力镇定自己,莞尔一笑,这时一笑真管用。“你所显示出的东西,恰恰证明你蕴藏着更多的东西。”

“不错。好像一座冰山,露出海面的只有七分之一,我还有七分之六埋在海里。”

“你所叙述的,准确地讲,仍然是一种设想,或者说是猜想。”

“是猜想!”孟中天说“所有关于过去和未来的认识,统统是猜想。关键是看谁的猜想被证实,谁的猜想最能解释今天的地质现象。‘板块’说对于破碎后的大陆的解释是成功的,对于大陆的产生无能为力。‘地质力学’差不多就是力学,最大的成功——怨我直言,在它的实用效益:找油找矿预报地震。它们所能解释的范围,只限于大陆形成之后。地球被人们分割的太碎了,各学说都死守着自己那点深刻而片面的真理。很多自然学科中,划时代的创见,不是由本学科的人提出来,恰恰是学科外的人最先提出的,因为不懂专业,所以他的精神没有被专业学科束缚住,‘直感’还活着,然后才产生猜想。很多争论焦点,已经不是对与错的问题,实质上是敢不敢的问题。唉,在这些方面,他们要是具备些毛泽东精神就好了。”孟中天面容肃穆“猜想也罢,理想也罢,终归要受到实践检验。我既然提出来了,就准备面对全部地质学家和全球地壳现象。要知道,让人们承认一个东西,往往比发现这个东西更艰难。我有准备。”

过了许久,我说:“那么,我先提几个问题。”

“请提吧,你一直是比较深刻的。”

“第一,全部大陆都是由地球内部涌出的岩浆构成的。”

“物质,熔化的物质。主要成分是硅铝。这点非常重要。”孟中天予以纠正,然后抱歉地点头,让我继续说。

“为什么这些物质偏从北极出来,而不从南极或者赤道一带出来?(孟中天欲言,我制止他,对他刚才打断我予以一次报偿,从此他再不打断我的话。)出来以后,为什么向南流淌而不向其它方向流淌?”

“非常有力!这实际上就是地壳动力来源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大地一寸也动不了,我的理论就是沙滩楼阁。天文观测证实:河外天体的谱线红移是普遍现象,也就是说,地球与其它星球之间的距离,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增大。今天看来距我们非常遥远的天体,在地质时期却非常靠近地球。我们设想一下,当时地球南方有一个巨大的天体,对地球产生强大引力,影响着地球熔融物质的流动。就像今天的月亮影响潮汐一样,熔融物质就是一类固体潮汐。整个地球当时都处在半熔状态,地球内部各种物质中,最容易被熔化的是含水硅铝,熔点只有六百五十度,大大低于铁镍镁的熔点。在地球内部成分中,密度最小的又是硅铝物质,它们被熔化后最容易上浮。通常情况下,上浮是从地心向地表浮去,可是地球南方宇宙空间里有强大的天体引力,因此这种上浮变成从地球内部向北极方向聚集,也就是‘北浮’状态。随着抛球温度增高,‘北浮’的硅铝物质越来越多,自身也加以膨胀,终于冲破地表的束缚从北极口大规模喷涌。整个地球成了超级火山,北冰洋是火山口遗址。喷涌之后,自然会向下流润。那里是下呢?地球原本无所谓上下。同样由于南方天体引力的缘故,南极就成了下。下淌也就是‘南流’,它们别无选择。这就是大陆物质从‘北浮’到“南流’的旅途。它们前赴后继,行程数万里,只有极少一部分抵达终点,其余都凝固在地球表面,成为原始大陆。今天地球上最古老的岩石是花岗岩、片麻岩、伟晶岩,它们都是酸性岩石,富含硅铝,也证明硅铝物质最早涌出地表。”

“这么说,关键在于地球南方有一个巨大的天体?”

“后来它远去了,越来越远,地球也变得越来越复杂。”

“又是一个猜想!你不能用这个猜想证实前一个猜想,尽管你的猜想非常动人。”

“你也不能因它是个猜想而否定它!现在我证实给你看。那个x天体不但给地球造成巨大影响,而且拨弄过太阳系其它星球。火星是地球的近邻,它的生成演化条件和所处的天体环境,与地球完全一致。在火星上,有海洋(无水)也有大陆,有南极也有北极。特别是它的动力学行为,和地球最为相似,你看看这张对照表。”(图五)

我承认:“非常近似。”

“两星球的差异,用天文目光看简直是零。现在,我们再欣赏一下两星球的海陆分布状况。”(团六)

【1】【2】【3】【4】【5】【6】【7】【8】【9】【10】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空赋倾城色(NP)日常偷渡失败风吹不进(1V2)失败者(np)星际入侵(np)魔头的命根 (双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