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书斋

字:
关灯 护眼
全本书斋 > 易中天品三国 > 第四十一讲以攻为守(3/4)

第四十一讲以攻为守(3/4)

错了。但是他进了益州又丢了荆州以后,他就等于既进了保险箱又进了死胡同。崇山竣岭把他围起来了。这个时候关起门来过日子奔小康,那是可以的,冲出门去图天下那是不可以的。所以田余庆先生说了十六个字,叫做“刘备出峡,全军覆没,诸葛北伐,积年无成”就是你蜀国只要出兵就肯定是失败,刘备出去全军覆设,诸葛亮不停地北上,什么事都没做成。这个事情它不是谁想怎么样就可以怎么样的,不是人力所为,用现在的话说,非人力抗拒之原因。所以蜀汉政权命中注定偏霸。“偏霸”这两个字是田余庆先生提出来的,我认为精准,既不是偏安,也不是称霸,是偏霸,偏一隅而霸。在这个问题上,温庭筠的诗是说的很准的,叫做“中原得鹿不由人”由不得你,这是客观条件的限制。

第三个原因,诸葛非将略之才。关于诸葛亮的才能其实原本是有定论的,没有什么必要来争议,陈寿说的很清楚,也是十六个字“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这是陈寿对诸葛亮能力的非常准确的评价。这个评价的意思是说,诸葛亮的政治才能高于他的军事才能,在他的军事才能当中,治军的能力高于用兵的能力,非常准确,有什么好争议的呢?之所以有人争议,是有这么一个证据,是据《三国志。诸葛亮传》说诸葛亮病逝退兵以后,司马懿打过来,过来以后巡视了诸葛亮留下的军营,说了这么一句话,天下奇才也。很多人就根据这句话认定诸葛亮就是杰出的军事家,天下奇才;他不知道,司马懿这个时候肯定的恰恰是他的治军。就是说诸葛亮治国是一流的,治军也是没有问题的,会治军不等于会用兵,对于他的用兵司马懿另有评价,这个评价在哪里呢?在《晋书·宣帝传》。原文是这样的“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什么意思呢?就是他的志向很大,但是抓不住机遇,他的谋略很多,但是没有决断,他喜欢带兵打仗,但是不知道权变,权变就是随机应变,这个“权”不是权力的权,是权变的权,就是他不能随机应变,他只能规规矩矩地打正规战,而一旦战场的情况发生变化,他就不知道怎么办了。说得难听一点,这等于说他是志大才疏,眼高手低。

[画外音]北伐是刘备死后诸葛亮最重要的事业,然而他的北伐正如历史学家田余庆先生所言,是“积年无成”易中天先生认为,诸葛亮的北伐其实是不可能成功的,原因有三:曹魏非速亡之国,益州非进取之地,诸葛非将略之才。那么这三个原因,诸葛亮自己清楚呜?如果清楚,那么为什么还要坚持北伐呢?

接下来要问的问题是,这三个原因,他知道吗?这三点诸葛亮他心里清楚呜?诸葛亮是何等聪明的人,怎么会不清楚呢?也许第一次北伐的时候他还有点乐观,但是也很谨慎,不采用魏延的子午谷奇谋,他还是很有自知之明的。好,那么我们只好又问下去了,既然清楚,那为什么还要不断地北伐呢?你明明知道北伐是不能成功的,为什么呢?三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安内必先攘外。有证据呜?有,在哪里?《出师表》。我们去读一读诸葛亮的《出师表》,开篇怎么说的:“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这才是他要北伐的原因。危急存亡之秋。那么我们要问,为什么诸葛亮觉得蜀汉政权处于危急存亡之秋呢?是曹魏的威胁呜?不是,我们翻翻历史就知道,自从赤壁之战以后,后来灭蜀之前,曹魏可从来没有主动进攻过刘备和蜀汉,他们发动过一次战争呜?那个时候曹魏老打孙权的,相反,刘备征汉中,关羽围襄奕,诸葛出祁山,都是你刘备集团、蜀汉政权屡屡桃衅,怎么能说威胁来自北方呢?再看看东边有威胁呜?夷陵之战以后,吴蜀两国就恢复了盟好当然这里面有诸葛亮的外交的功绩。诸葛亮执政以后,立即执行联合孙吴的这个国策,还做得很好。两家关系和好了,威胁也不来自东边——威胁既不来自北边,也不来自东边,我们要问,让诸葛亮感到不安的那个威胁来自哪里呢?请大家想想还能来自哪里呢?只有一个地方,内部。而内部忧患重重的原因,我在前面己经多次讲过了,就因为他这个政权是由三股政治力量组成的。所以啊,诸葛亮之忧,忧在萧墙之内。在这样的清况下,他只有采取这样的一个政策,就是对内依法治国,对外发动战争。战争对于转移注意力,加强凝聚力,镇压反对派都是很有利的,这叫做安内必先攘外。

【1】【2】【3】【4】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空赋倾城色(NP)日常偷渡失败风吹不进(1V2)失败者(np)星际入侵(np)魔头的命根 (双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