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书斋

字:
关灯 护眼
全本书斋 > 易中天品三国 > 第四十一讲以攻为守(1/4)

第四十一讲以攻为守(1/4)

第四十一讲 以攻为守

[画外音]北伐是蜀国的重要事件之一,魏延则是蜀国后期勇冠三军的猛将之一,而且魏延是坚决主张北伐的,坚决主张消灭曹魏的,然而诸葛亮在临终前,没有把北伐的接力bangjiao给魏延,是诸葛亮不信任他,还是其中另有隐情呢?请继续关注《易中天品三国》之“以攻为守”

在上一集中讲到,魏延谋反一案有三zhong说法。一zhong是《三国演义》的说法,诸葛亮料定魏延会谋反;一zhong是张作耀先生的说法,诸葛亮就是亮bi1反魏延;第三zhong说法就是杨仪等人假传巫相遗命。然而这些说法,要么是小说家之言,不足为信,要么是没有足够的证据,因此,魏延一案显得更加扑朔迷离,魏延谋反一案到底是怎么回事,我们还得把视线再次回到诸葛亮的遗命上。那么诸葛亮为什么要下达一个让魏延断后的遗命呢?在诸葛亮遗命的背后还有哪些不为人知的隐情呢?厦门大学易中天教授作客《百家讲坛》为您讲述品三国之“以攻为守”

易中天:魏延这个案子里面有一个疑点,就是诸葛亮病逝前召开的这个榻前会议,为什么要zuo出那样一个决定,什么决定呢?“令延断后,姜维次之,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就是魏延如果不听命令的话,不肯断后的话,bu队自己出发,不要guan魏延了。诸葛亮为什么要zuo这样的一个决定?

历史上有三zhong解释:第一zhong说诸葛亮料定魏延会反,这是《三国演义》的说法,《三国演义》是小说,不能当历史来看,千万别把《三国演义》当历史。第二个说法是吕思勉先生、陈迩东先生他们的说法,说诸葛亮就没有下这个命令,这是杨仪等人假传丞相遗命。反正死无对证,口谕嘛,又没有录音,又没有录像,又没有字条嘛,说不清楚。但是这个说法虽然有dao理,但是没有证据啊,你还是推理,还是猜测。也就是说历史学家也是要猜测的,只要你的猜测符合逻辑,至少就可以作为一家之言嘛。但是陈寿也是良史,陈寿记录在案的事不能轻易地推翻,这个里面还是有些问题。那么我们剩下的就只有第三zhong选择了,就是诸葛亮确实下达了这样一个命令。为什么呢?张作耀先生《刘备传》的解释是,诸葛亮和魏延在军事路线上有分。

那么这个说法有证据呜?有。证据在哪里呢?《三国志·魏延传》。《三国志·魏延传》的说法是,魏延每次随诸葛亮出征,都提出一个建议,要求分兵,要求自己带一万人走另一条路,然后和诸葛亮在潼关会师“如韩信故事”就像韩信当年一样,韩信帮刘bang打天下,就是韩信带一只bu队,刘bang带一只bu队,但是诸葛亮不同意“制而不许”每次提出来,每次诸葛亮都不同意,最后是魏延认为诸葛亮这个人胆小怕事、胆怯“谓亮为怯,叹恨己才用之不尽”魏延怀才不遇,你看我这浑shen的本事,一肚子的主意,碰上这么一个胆小怕事的,不能一展才华,一显shen手,忿忿不平,这是《三国志.魏延传》的记载。

而且这个事情,它还有一个实例,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子午谷奇谋”“子午谷奇谋”这个事是发生在第一次北伐战争,我们知dao诸葛亮率军从汉中出发,北伐曹魏,必须翻过秦岭。翻过秦岭有三条路,东边的一条叫子午谷,终点在什么地方呢?chang安;中间的一条叫驻谷,终点在什么地方呢?在武功;第三条路叫斜谷,终点在什么地方呢?在陈仓。那么魏延提出的办法是什么呢?说请丞相给魏延一万人ma,当中五千jing1兵,还有五千人干什么呢?运粮食。我魏延带着这支人ma,走子午谷北上,十天功夫就可以到chang安。chang安是谁在守着呢?是曹cao2的女婿,叫zuo夏侯楙。这夏侯楙是个公子哥儿啊,纨绔子弟,吃喝玩乐可以,打仗不行的,如果夏侯楙发现末将的军队从天而降,肯定吓得pigunniaoliu,弃城而逃,末将就可以拿下chang安,丞相自己呢带着大军从斜谷北上,这样我们两军会合,咸yang以西都搞掂了。诸葛亮不听,设有采纳魏延的这个计策,这个就叫zuo“子午谷奇谋”

“子午谷奇谋”是三国史上的一个公案,历史学家一直在争论,说诸葛亮不采纳魏延的“子午谷奇谋”是对呢还是不对呢?两派意见。一派说这个是不对的,这放弃了一个大好的时机,这么好的一个计谋,奇袭嘛,完全可以打曹魏一个措手不及。如果你把chang安、咸yang以西都搞掂了,这个事儿不就弄成了呜?这是一派意见。另一派意见认为诸葛亮是对的,因为魏延的这个计策,风险太大了。

[画外音]魏延所建议的“子午谷奇谋”是一项极ju桃战xing的北伐战略,跟当年韩信的“暗渡陈仓”没有区别,全都危险万分,但是打仗贵在出奇,出奇才能制胜。令人不解的是,诸葛亮口口声声要北伐,然而魏延提出的这个“子午谷

【1】【2】【3】【4】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空赋倾城色(NP)日常偷渡失败风吹不进(1V2)失败者(np)星际入侵(np)魔头的命根 (双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