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缘故,他全按实情回答了母亲。母亲又问他偷菜的是谁,范元琰回答说:“刚才急忙退回来的原因,就是怕偷菜人见到我而感到羞耻,现在我把那人的名字告诉你,希望你不要泄露出去。”于是母子二人对逭事秘而不宣。有人涉过沟来偷范元琰家园中的笋,范元琰就砍树搭桥方便偷笋的人来往过沟。从此那些偷东西的人感到十分羞惭,全乡再没有盗窃的事情发生。范元琰经常家居,不至闸市,即使一人独坐时也是端庄恭敬,如同面对贵宾,见他的人也都个个神色庄重。沛国刘献对范元琰深为器重,曾经上表称扬他。
齐建武二年,范元琰开始被朝廷征召为官,任命他为安北参军事,范元琰不赴任。天监九年,县令管慧辨上书称赞范元琰的德义操行,扬州刺史临川王萧宏用王府名义召范元琰来任官,范元琰不应召。天监十年,临川王上表举荐范元琰,朝廷竟未征召。逭一年,范元琰在家中去世,死时七十岁。
刘訏字彦度,平原人。他的父亲刘灵真,齐时任武昌太守。刘訏幼时被称为孝心纯厚,几岁的时候,父母相继亡故,他在为父母守丧期间,哀痛哭泣,悼伤思慕,几乎要毁灭自己的生命,去吊唁的人没有一个不为他伤心。刘訏后来被伯父养育,他事奉伯母、对待兄弟姐妹,十分孝敬和友爱,被本宗族的人称道。刘訏因为很早就失去父母而哀伤,有人一时失误触犯了父母的名讳,他就会心情郁结,伤心落泪。长兄刘絮为刘訏聘定女子为妻,已经确定日子成婚,刘纡听到逭事就逃出去藏匿起来,事情平息之后才回家。本州刺史张稷召他为主簿,他不去就职,主管吏员发下檄令召刘訏,刘訏于是把檄令挂在树上,自己逃开了。
刘訏善于谈论道家的玄理,又特别精通佛教的经典。刘訏曾经和他的族兄刘敌一同在钟山各寺庙中听人讲经,两人就一起在宋熙寺束涧选址建房,萌生了在这儿定居终老的想法。天监十七年,刘訏在刘敌的家中去世,死时三十一岁。临终的时候,刘訏拉着刘敌的手说:“我气绝之后立即就殡殓,殡殓完毕就立即埋葬,灵堂奠筵,全不需设置,不要设置供品祭祀,不要给我立后嗣。”刘敌全都依照施行。刘訏的同宗之人和他的好友为他在石碑上刻写铭文,赠他谧号为玄贞处士。
刘献字士光,他是訏族的族兄。刘献的祖父刘乘民,宋时任冀州刺史;父亲刘闻慰,齐时为正员郎。父子相继担任二千石之职,两人都有清美的声誉。
刘献幼年时就聪慧而有见识。他四岁的时候,父亲去世了。与儿童们在一起,就他一个人不玩耍。刘献六岁就能背诵《论语》、《毛诗》,不理解文意的地方,他也能提出问题,并相与辩驳。十一岁时,刘献读《庄子.逍遥篇》,他说:“逭文章我能解说了。”有人就向他提问,他针对问题随口回答,说法也都合情合理,家中人都常为此而惊异。长大成人之后,刘敌学问渊博,有文才。他不娶妻,不出仕,和族弟刘訏一起隐居以实现自己的追求,遨游山林水泽,在山水、书籍当中追求乐趣。刘敌常想脱离尘世,但因为母亲年老而不忍离开,因此常常随着到兄长刘霁、型查做官的任所。型趑年轻时喜欢施舍,遇上别人有急难,他一定给予周济,有人赠送东西给他,他也不拒绝。久而久之,他感叹道:“接受别人的东西一定要回报,不然的话,就会感到有愧于人。我本来就没有能力回报别人,哪能让自己常常心中有愧呢?”
没过多久,刘献着《革终论》,主张改变丧葬习俗,时间是天监十七年。论中说:关于生死的事情,圣人很少谈及。孔子说:“精灵之气聚合成为人,魂魄游散就会发生变化,由此知道鬼神的情形与天地相似而不背离。”他的言辞简约,话的主旨精妙,他讲的事情很精深,话的含意很玄妙,不可以凭猜测来推断,也很难仔细考察,我姑且凭藉我的愚妄无知,放胆试着说说遣方面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