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书斋

字:
关灯 护眼
全本书斋 > 北齐书 > 卷四十五(6/10)

卷四十五(6/10)

作『□』,即『愍』字。"

[四二] 曾祖肃随刘义真渡江祖崇自宋入魏 诸本"肃"作"萧","崇"作"儒"。殿本考证云:"按魏书卷四五及北史卷二六韦阆传并云:从子崇,字洪基,父肃随义真渡江。又崇二子,猷之、休之。休之子道建、道儒。道逊之父不可考,然当祖崇,此云祖儒,似有误。"张森楷云:"肃子果名儒,则道逊兄不当名道儒。六朝人最重家讳,岂得轻易触犯如此?据下文,道逊于道建、道儒为弟,即俱是休之子,『儒』即『崇』之误也。又本传云:儒官至华山太守,而魏书韦阆传亦正云:『崇为华山太守卒。』则『儒』断为『崇』之误无疑。"按殿本考证及张考已详。『萧』『儒』二字皆讹,今据魏书、北史改正。

[四三] 江旰字季济阳人也 诸本"济阳"倒作"阳济"。按江氏族望是济阳考城,今乙正。

[四四] 眭豫字道闲 诸本"眭"作"睦"。张元济北齐书跋云:"按本传,睦豫,赵郡高邑人。本书崔暹传卷三○『赵郡睦仲让阳屈之』,魏收传卷三七『房延佑、辛元植、睦仲让虽夙涉朝位,并非史才。』北史此二传『睦仲让』均作『眭仲让』。又魏书逸士传卷九○有眭夸者,亦赵郡高邑人。又慕容宝传卷九五有『中书令眭邃』,汲古本亦误作『睦』,而监本则作『眭』。按百衲本作"畦"。由此推之,眭氏必为赵郡巨族,且当时人物亦甚盛。窃疑睦豫为眭豫之讹。"按张说是,此传序文中"睦道闲",北史百衲本也作"眭",而殿、局本改作"陆"。此传明言仲让为豫宗人,道闲即是豫字,北史二处都作"眭",这里"睦"也是"眭"之讹无疑,今改正。

[四五] 吴都人 殿本考证云:"『都』当作『郡』。"

[四六] 当是正疑是麈尾耳 册府卷九一四一○八二四页、御览卷六五○二九○六页引三国典略"麈"作"鹿"。按麈虽本是鹿类,但当时"麈尾"已是蝇拂一类用具之名,不可食。正是以为鹿尾,故"啮之至骨"。疑作"鹿"是。

译文

天象显明,可以观察时运的变化,就是天文;仁圣先达著书立说,教化天下,就是人文;通晓隐晦和明显的实际情况,明白上天舆世人的关系,在于文。聆听远古的消息,贯通百世,制礼作乐,扬实传声,如果言辞没有文采,怎么能够流传久远。孔子说:“文王去世,文献就不在这裹了吗?”大圣遵循先王的足迹,延续千载,在此期间超绝出众的英贤,不计其数,但他们这些人都应该放下自己的纸笔,不算是有文采,这本来就是由于才能所限达不到有文采的境地。后来子游、子夏以文词擅长,颜回差不多可以算圣人了,屈原、宋玉步其后尘,司马长卿、扬子云辛勤创作。由此才子辞人屑出不穷,施展才能,纵情笔墨,好比是在赤水中发现了黑色的明珠,在昆仑山上驾驭宝马一样发现了人才,如同春天开启了照耀四方的光华,秋天就可收获无数的果实。

文学之源,在于发自内心的情感,人有六情,承受了五行的灵气;人的情感和自然界的六气相应,是由于顺应了四时的季节。那些有帝王之资,解民倒悬的人,上天赐给他各种才能,对智者铺陈华美的文辞,向先觉请教高尚的品格,好比是彩云具有了五彩,又如同凤凰的呜叫暗合了八音,逭本是上天有感于英明灵秀而赐予他突出的才能,并非用心学习就可以得到的。即使思维停滞、门路不通,但他们会继续努力,毫不懈怠,更加勤奋钻研,热心向名流请教,和有助益的朋友往来,通过强学拓宽自己的见闻,专心代替待人接物,绘画用丹青来装饰,器皿因雕琢成就用途,所以学而知之,仍然可以算是圣贤。李广把石头当作野兽,用箭射开,是精诚所至。庖丁杀牛剥皮很多年,做到游刃有余,是由于修习的时间很长。如果不是像浑沌那样没有可以开凿的资质,像穷奇那样有不可改变的凶恶本性,怎么会有精诚所至而金石不开的事情呢。魏文帝所说的话太对了:“人们都不知道去努力,贫贱者自暴自弃于饥寒,富贵者耽于享乐,于是大家衹顾着处理眼前的事,却放弃了可以流传千古的功德,日月流转、岁月流失,容颜衰老、体力下降,很快就伴随着万物一起死亡,这是有志之士最感到痛心的。”

沈休文说:“从漠到魏,四百多年,才子辞人的文体经历了三次演变。”但从此以后,轨迹纷繁。江南梁末,十分崇尚轻靡奇险,这种文风发起者是皇太子,被当时的文人模仿,把不和谐的声音混杂在一起,所以虽悲而不雅。到了武平年间,朝政日益败坏,文章注重辞藻的华美,但大雅之道仍然得以保存,写文章笃守柔媚婉约,经历大的变故才能端正文风…推究两朝末世,充斥着淫靡玩乐的习气,而齐代变风,表现在音乐上。銮时变雅,表现在文章上。造无非是改变风俗造成的,都变成了亡国之音;可是同样为了应付习俗的变化,表现形式却不相同,什么原因呢?恐怕是由于皇上的七情六欲导致的结果。

【1】【2】【3】【4】【5】【6】【7】【8】【9】【10】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日常偷渡失败空赋倾城色(NP)风吹不进(1V2)失败者(np)星际入侵(np)魔头的命根 (双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