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帝出城投降,王褒也与众臣全部出城。
见到柱国于谨,于谨待他很有礼貌。
王褒曾经写过《燕歌行》,巧妙地写尽了关塞寒苦的情景,梁元帝与众文士都曾和作,竞相堆砌凄切之词。
到这时才有了验证。
王褒与王克、刘。。、宗懔、殷不害等数十人,都被送到长安。
太祖高兴地说:“从前晋国平定吴国的好处,是得到陆机、陆云兄弟二人。
今日平定楚地,各位贤才全部来了。
可说是超过古人了。”又对王褒、王克说:“我是王家的外甥,你们都是我的舅氏。
应当念及亲戚之情,不要因为离开家乡而难受。”于是任命王褒、王克、殷不害等人为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
常常位居上席,待遇十分优厚。
王褒等人也都感恩戴德,忘了自己流落异乡。
孝闵帝登基,封为石泉县子,食邑三百户。
世宗即位,喜好文学。
当时,王褒、庾信才名最高,被世宗特别亲近。
皇帝每次巡游饮宴,都命令王褒等人写诗谈论,在身边陪侍。
不久,加开府仪同三司衔。
保定年间,授内史中大夫。
高祖写了《象经》,命令王褒作注。
引证丰富详备,很受称赞。
王褒有见识有气量,十分了解治国的体要。
他家在江东世代为辅政大臣,高祖也因此而器重他。
从建德年间以后,经常参加朝廷政议。
凡是重要的诏书,都命令王褒起草。
设立东宫后,授太子少保,升小司空,仍然掌管诏诰文书。
皇帝乘车巡视,王褒常常跟随身边。
当初,王褒与梁国处士汝南人周弘让交好。
周弘让之兄周弘正从陈国前来访问时,高祖允许王褒等人与亲戚互通音讯。
王褒赠送周弘让诗篇,又写信倾诉思念之情,言词凄切。
周弘让回信,愿老友保重身体,也说不尽离别之念。
不久,出任宜州刺史。
在任上去世,当时六十四岁。
儿子王。。承袭爵位。
庾信字子山,南阳新野人。
祖父庾易,在齐国不应朝廷征聘。
父亲庾肩吾,曾任梁国散骑常侍、中书令。
庾信自幼英杰出众,聪明机敏无与伦比。
博览群书,特别通晓《春秋左氏传》。
身高八尺,腰带长达十围,形貌举动疏慢而不拘礼法,有不同常人之处。
从湘东国常侍起家,转任安南府参军。
当时庾肩吾担任梁国太子中庶子,主管文书。
东海人徐扌离任左卫率。
徐扌离之子徐陵和庾信同时担任抄撰学士。
父子均在东宫,出入宫禁之中,恩宠礼遇无人可比。
庾信、徐陵才华横溢,文风都是绮靡浮艳,因此世人称为徐庾体。
当时的后学之士,争相模仿他们的文章。
每写成一篇文章,京师没有不传诵的。
多次升迁,官至尚书度支郎中、通直正员郎。
出任郢州别驾。
随即兼任通直散骑常侍,出使东魏。
他的文章和言谈,被邺下高度赞美。
回来后任东宫学士,兼任建康令。
侯景作乱时,梁简文帝命令庾信率领宫中文武官员千余人,在朱雀航扎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