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书斋

字:
关灯 护眼
全本书斋 > 论语 > 学而篇(2/3)

学而篇(2/3)

说:“讲信用要符合于义,(符合于义的)话才能实行;恭敬要符合于礼,这样才能远离耻辱;所依靠的都是可靠的人,也就值得尊敬了。”

贤字放在动词之后向来是指人的,不指事。如,在举贤荐能、贤于君、礼贤下士等词语中,贤均当贤者或品德尚的人讲。

)是他自己求得呢,还是人家国君主动给他的呢?”贡说:“老师温良恭俭让,所以才得到这样的资格,(这资格也可以说是求得的),但他求的方法,或许与别人的求法不同吧?”

说:“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古今学者对这则语录中多数词语的解释均无大的分歧,唯对“贤贤易”之理解相去甚远。

说:“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古代君主的治国方法,可宝贵的地方就在这里。但不论大事小事只顾和谐的办法去,有的时候就行不通。(这是因为)为和谐而和谐,不以礼来节制和谐,也是不可行的。”

杨伯峻先生译“贤贤易”为:“对待妻,重视品德,不重容貌。”这说明他把第1个贤字理解为动词,当尊重或重视讲,把第2个贤字理解为德;而把“”理解为女或女人的容貌,把“易”理解为轻视或不看重。古代有不少名家也把“”字理解为女,如颜师古、朱熹等人。

一是贤字当品德讲,古文中难以找到例证。贤贤二字连用,是意动用法,第1个贤字用为动词,可当尊重讲;第2个贤字是形容词用作名词,当贤者讲。

夏曰:“贤贤易;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与朋友,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夏就是卜商,比孔小44岁,孔逝世后,他也收弟讲学,是战国时期的一位大学者,这则语录大概是夏的弟所记。

汉代经学大家郑玄注《周官-太宰》云:“贤贤者,谓于人之贤者贤之,犹言亲亲、长长也。”今人程石泉在《论语读训》(上海古籍版社,2005年11月第1版)一书中说:“前一贤字为动词,后一贤字乃形容词作名词。亲亲、长长、老老、幼幼,皆如此也。”据此,程氏说:“贤贤易者,谓面对贤人而肃然起敬之意。”持此看法的人,把“”理解为表情或态度,把“易”理解为改换或变更。如果译作白话,似乎可以这样表达:“尊重贤者,面对他们时,应当改变平常之态度,要对其肃然起敬。”

“贤贤易”之我见

我觉得把“”解释为女,实在牵,因为这解释与后文连不上,而且把妻去,也说不任何理来。

贡说:“贫穷而能不谄媚,富有而能不骄傲自大,怎么样?”孔说:“这也算可以了。但是还不如虽贫穷却乐于,虽富裕而又好礼之人。”贡说:“《诗》上说,‘要像对待骨、角、象牙、玉石一样,切磋它,琢磨它’,就是讲的这个意思吧?”孔说:“赐呀,你能从我已经讲过的话中领会到我还没有说到的意思,举一反三,我可以同你谈论《诗》了。”

这样解释,同后文联系起来,就是告诉人们:对贤者、对父母、对国君、对朋友,都要有正确的态度。我觉得此解较为合理。

说:“君,饮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因为他无权独立行动),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合理分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

那么“贤贤易”到底怎么解释合理呢?

“贤贤易自《论语-学而》篇第7则。

二是“贤贤易”之后,夏所说的事父母、事君、

我想再补充4

【1】【2】【3】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空赋倾城色(NP)日常偷渡失败风吹不进(1V2)失败者(np)星际入侵(np)魔头的命根 (双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