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动员,边紧急收拢部队。在很短的时间内顺利将部队收拢归建,从而确保了北上行动。
晋冀鲁豫军区、晋绥军区和陕甘宁边区的北上东进部队”在指战员们的思想感情上,对远征也一时转不过弯来。通过教育,部队的思想认识有了很大提高。延安炮校师生绝大多数没有到过东北,他们是消除了东北冬天“一擦鼻涕鼻子就掉了,一搓耳朵耳朵就掉了,甚至连小便还要用小棍往下敲”等顾虑后上路的。
新四军3师在远征中,不畏严寒、饥饿和极度疲惫”在部队严重减员、气候水土不服的条件下赶赴指定位置。山东、苏北等地方党政军领导和人民群众对主力部队战略转移给予了大力支持。
山东军区司令员兼政委罗荣桓、新四军3师师长兼政委黄克诚等领导,在率部北进前,对当地党政军工作做了周密安排,充实加强了地方的各级组织领导,调整了部分领导骨干,扩充部队,留下一批武器,加强了坚持原地斗争部队的战斗力。
在主力北进的同时,中晋〖中〗央还派遣大批干部随军队进入东北,开辟这一总根据地。
冀热辽军区部队向东北进军时,从地方抽调地委〖书〗记、行署主任以下的25个团架子的1000多名干部随军进入东北。9月二日”由张秀山率干部800余人,从延安出发,后到晋西与林枫干部团汇合,组成1500人的干部团,在武装部队护送下”于10月上旬到达东北地区。9月17日,中共〖中〗央又决定抽调4p多名干部分批开往东北指定地区。随南下二支队行动的延安五干队、九干队2000多名干部,也在中途奉中共〖中〗央之命,随军进入东北。山东军区组成30个团架子的6000名干部,分批从海路和陆路随部队进入东北。按照〖中〗央军委1945年10月8日指示,原拟回山东的华中干部3000
人,作为20个团架子的干部配备从华中地区转赴东北。晋冀鲁豫军区组织25个团架子1000名干部,按中共〖中〗央指示,集中一批走一批,由武装部队掩护,分期到达东北。
在中共〖中〗央东北局的统一领导下,从各解放区调来的军事、政治、技术和地方干部共2万多人按照中共〖中〗央实行分散的方针分赴北满、南满。东满、西满广大地区,发动群众,建立政权,扩大地方武装。
在如此短促的时间里,对八路军、新四军部队和中共〖中〗央党政机关进行如此规模的大调动,这在中共历史上是空前的。十余万军队和干部,由南向北在数千里战线上移动着。这种移动有两个方面:一是“向南防御”是公开进行的,从浙东、苏南、皖南和皖中解放区向苏北及皖东后撤:而原在苏北和皖东的主力则迅速向山东开进。二是“向北发展”也就走向山东和东北〖运〗动的中共武装力量则是在秘密的状态下迅速向东北进军的一这二者在当时为的是什么呢?都是为了保卫抗战成果,建立一定的能与蒋介石集团相抗衡的实力,以争取在相对平等的条件下,实现国内和平,使战后的〖中〗国不再为战争所困扰,能够走上一条和平发展的〖民〗主之路。
重庆最高级别的谈判,没有驱散神州大地上空的内战阴云。而这一战争的主因是蒋介石一面与毛泽东握手言和,一面却向他的部下发出抢占由中共同〖日〗本人浴血苦战斗从〖日〗本人手中夺回的那一部分国土及其战略要地。
1945年9月20日,正当国共两党在重庆的和谈陷于僵局之时,蒋介石向国民党各战区司令长官发出了一份绝密电报。电文曰:目前与jiān党谈判乃系窥测其要求与目的以拖延时间,缓和国际视线,国军抓紧时机迅速收复沦陷区中心城市。待国军控制所有战略据点、
交通线,将寇军完全受降后,再以有利之优越军事形势,与jiān党作具体谈判。如彼不能在军令政令统一原则下屈服,即以土匪清剿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