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门侍郎褚遂良亦以为不可,上疏曰:“臣闻古者哲后临朝,明王创业,必先华夏而后夷狄,广诸德化,不事遐荒。是以周宣薄伐,至境而反;始皇远,中国分离。陛下诛灭
昌,威加西域,收其鲸鲵,以为州县。然则王师初发之岁,河西供役之年,飞刍挽粟,十室九空,数郡萧然,五年不复。陛下每岁遣千余人而远事屯戍,终年离别,万里思归。去者资装,自须营办,既卖菽粟,倾其机杼。经途死亡,复在言外。兼遣罪人,增其防遏,所遣之内,复有逃亡,官司捕捉,为国生事。
昌途路,沙碛千里,冬风冰冽,夏风如焚,行人遇之多死。《易》云‘安不忘危,治不忘
。’设令张掖尘飞,酒泉烽举,陛下岂能得
昌一人菽粟而及事乎?终须发陇右诸州,星驰电击。由斯而言,此河西者方于心腹,彼
昌者他人手足,岂得糜费中华,以事无用?陛下平颉利于沙
,灭吐浑于西海,突厥余落,为立可汗,叶浑遗萌,更树君长,复立
昌,非无前例,此所谓有罪而诛之,既服而存之。宜择
昌可立者,征给首领,遣还本国,负
洪恩,长为藩翰。中国不扰,既富且宁,传之
孙,以贻后代。”疏奏,不纳。
贞观四年,李靖打败突厥颉利可汗,颉利统属的落很多都归顺了大唐,于是,唐太宗下诏讨论安定边境的政策。中书令温彦博建议说:“请陛下仿照东汉建武年间把降服的匈
安置在五原郡边
附近的办法,把突厥人安置在黄河以南地区,这样
,既可以保留原有的
落编制,作为中原的屏障,同时又不让他们远离本土、不改变他们的习俗,以便实行抚
政策。如此,一来可充实空虚的边
,二来可
现朝廷对他们没有猜疑之心。我认为,这才是包容养育他们的正当办法。”太宗对温彦博的建议很是赞同。秘书监魏徵却
决反对说:“匈
自古以来从未这样惨败过,这是上天要诛杀他们,也是陛下神武的表现。他们世代与中原为敌,与老百姓结下了数不清的仇怨,陛下鉴于他们乃主动受降,因此没有将他们
死。依臣之见,应当把他们发
到黄河以北地区,让他们居住在自己的土地上。秦汉时,他们是中原政府的祸患,所以当时朝廷常常派猛将去攻打他们,收归他们在黄河以南的土地,在那里设置郡县加
理。陛下如今让他们在中原内地居住,并且降兵达几万,乃至十万之众,几年以后,他们的人数还会成倍增长,让他们生活在我们
边,离京城如此之近,将来可能会成为心腹之患,所以千万不可把他们安置在黄河以南。”温彦博反驳说:“天
对于万事万
,不
天上飞的,还是地上长的,只要归顺,都应该收养。如今突厥兵败,余
前来归降,如果陛下对他们不加以怜悯,反而弃他们于不顾,这不是天
的
襟。我虽愚钝,但却认为陛下不应采取抑制少数民族的政策,而应把他们安置在黄河以南地区。常言
:让濒临死亡的人活下去,要常怀仁
之心,那么终将不会有叛
发生。”魏徵据理力争地说:“晋朝取代魏国的时候,胡
落常常在周边地区活动,江统劝说晋武帝把他们逐
外,晋武帝不听,几年之后,胡
落势力大增,将很多地方据为己有,前车之鉴不远。陛下如果采纳温彦博的意见,让他们居住在黄河以南地区,将养虎为患,贻害无穷啊。”温彦博又说:“我听说,圣人之
无不通达。突厥的残余
落,前来投奔我们,以保全
命。把他们安置在中原内地,传授给他们礼教法令,选
他们的首领,派卫兵驻守那里,让他们畏惧大唐的威严,
激大唐的恩德,这有什么可担忧的呢?汉代光武帝在位时,让突厥的单于定居内地,
译文
不礼大国诏使,遂使王诛载加。若罪止文泰,斯亦可矣。未若因抚其民而立其,所谓伐罪吊民,威德被于遐外,为国之善者也。今若利其土壤以为州县,常须千余人镇守,数年一易。每来往
替,死者十有三四,遣办衣资,离别亲戚。十年之后,陇右空虚,陛下终不得
昌撮谷尺布以助于中国。所谓散有用而事无用,臣未见其可。”太宗不从,竟以其地置西州,仍以西州为安西都护府,每岁调发千余人防遏其地。
至十六年,西突厥遣兵寇西州,太宗谓侍臣曰:“朕闻西州有警急,虽不足为害,然岂能无忧乎?往者初平昌,魏征、褚遂良劝朕立麴文泰
弟,依旧为国,朕竟不用其计,今日方自悔责。昔汉
祖遭平城之围而赏娄敬,袁绍败于官渡而诛田丰,朕恒以此二事为诫,宁得忘所言者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