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舆论在参加欧洲战争的问题上早就极不一致。直到珍珠港事件发生的那天为止,一群人数不多但吵吵闹闹的“孤立主义者”一直认为欧洲的战争同
国并没有直接的利害关系。他们猛烈抨击罗斯福总统采取协助英国和俄国抵抗德国的行动。在相反的那方面,很多人则认为同德国开战的日
最终肯定会到来,但不论是知名人士或者普通老百姓,很少有人公开拥护
国正式宣战。
思熟虑地决定要打一场战争这似乎太可怕了。也许,公众中大多数人都模模糊糊地希望,
国运给英国和俄国的供应品已经够了。
从许多方面看来,英-的密切和有效的合作是这次战争在政治上和军事上最为显著的成就。这在1936年
国国会制订一项使这个国家不参加任何未来的欧洲战争的《中立法》时,简直是难以想
但是尽有这些事实,公众却认识到
国已参加了一场全球
的战争,而且也不得不同德国和意大利
战,并且一定得把它们打败。公众所不知
的是,罗斯福和他的军事顾问们所议定的那个重大战略,要求
国在太平洋上起一般防御的作用,而首先集中力量打败欧洲的轴心国家。但在战争初期,当公众对
国的战略计划和日本的
攻实力全都不知
时,没有实际情况能供他们在日本和德国之间抉择哪一个是
号敌人。期望在太平洋早日取得胜利的那
轻率的想法普遍
传着,于是在一
想在各条战线上作战并取得胜利的决心下,其他一切全都被置诸脑后了。
接着日本的袭击之后,当
国人仍然
于极度愤慨之中时,欧洲的战事似乎有被忘却的可能。但是人们采取了一些步骤,不使这
遗忘继续发展下去,早在希特勒和墨索里尼通过主动宣战解决了这一战争的全球
的问题之前,大
分过去拥护罗斯福的援助英俄政策的报刊,就
调这场战争的全球
了。罗斯福也竭力说明德国、意大利和日本的侵略行为都是一个整
中的一
分,在对德宣战后发表的讲活中,他一再
调希特勒是
国的敌人中最为突
的敌人。
第一节展望国
回想起来,有一是很清楚的,珍珠港事件的重要
主要在于它对
国公众心理方面的影响。长期的犹豫不决一下全结束了。
国已舆论一致地对敌人开战了。同
国国民心理的这
转变比较起来,珍珠港事件的军事后果是短暂的。不论日本立即得到了什么好
,也不论珍珠港事件给盟国造成了多么严重的
急状态,日本戏剧
地打
世界大战均势的行动,在
国最
统帅
的长期战略
署和计划中只起了极小的变化,这在现在看来仍然是真实的,他们计划的基础便是同英国和俄国合作,因此我们现在必须转到
国同这两个国家的关系上去。
三天各大国的主要军事联盟才告完成。12月11日,德国和意大利向国宣战。同一天,
国国会也以宣战回敬了它们。通过这些行动,
国同英国才结成了全面的战争伙伴关系,在全球范围内有着共同的敌人和朋友,但是英
两图同俄国的伙伴关系却依然不是全面的,因为苏联政府同日本尚未开战。对俄国人来说,这场大战仍然不过是一场欧洲的战争。
日本对珍珠港的袭击改变了一切,只有这一着才使国人团结起来
行战争。没有一个人曾料想到日本人竟敢以如此罪大恶极的方式侮辱
国的威力,而日本人
攻的规模、大胆程度和手法,只是在几星期后人们才能知
。人们对珍珠港被袭击的消息的直接反应是震惊,是决心要向日本报仇雪恨。许多在珍珠港事件以前拿不定主意的人
到战争一开始反而安下心来了,因为事态已经为他们下定了决心,已经不需要
国自己来下这个困难的决定了。大家立即团结起来,一致支持总司令罗斯福,孤立主义者同
涉主义者之间先前的争论至少已暂时忘却了。
国同英国的关系
日本和德国争当号敌人
以前反对涉欧洲战争的报纸觉得最好是把注意力集中于太平洋方面的战争。当最初的震惊刚刚过去,一家象《芝加哥论坛报》那样的报纸——最极端和最激烈的孤立主义报刊之一——立刻就发表意见说,
国的真正利益是在太平洋,因此把兵力从太平洋调走将是错误的。
国公众起先对日本的仇恨,一般说来远比对德国的为大,这样说似乎也是公正的。对珍珠港的袭击直接而
刻地
犯了
国人的自豪
。日本人在太平洋的节节胜利以及
**队在
丹半岛的艰苦奋战,使日本方面的战事,在珍珠港事件后好几个月一直都成为
版新闻,而且直到1942年11月
**队在北非积极地同德国作战时为止,欧洲的战争看来不可能象太平洋战争那么
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