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到,只要我们的思想再解放一些,只要“左’’的幽灵不再不时地在我们面前晃
(当然,我们也要注意剥削阶级思想和外来不健康的思想对我们的影响),只要我们创作准备
得充分一些,军事文学大面积的丰收和“全方位”的突破,是完全可以预期的。
文学不应对历史留下空白
《坟茔》在揭示矛盾方面,棱角要比《环》大一些。我非常
谢《昆仑》编辑
在刊用这
小说时,不仅没有让我磨掉可能引
小麻烦的棱角,而且还鼓励我再放开一些。《坟茔》所揭示的矛盾,或许有人接受不了。对一
作品,不论从思想还是从艺术见解来说,要让所有的人都接受,那是绝不可能的。中国之大,十亿之众,对一
作品毁誉不一,见解不同,是十分正常的。只要不是看风转舵,重温“大批判”的旧梦,谁心里有啥就说啥,是政治开明的表现。
我不敢说《坟茔》是彻底否定“文革”的作品,我写时没有那样明确地想过,稿写了近一半时,才听到党中央提
要彻底否定“文革”况且“文革”的大悲剧绝非“十九座坟茔能否定得了的。我只能说,因为我对“文革”中的那段
队生活还熟悉,便写了这篇东西。
有人说文艺不要再去表现“文革”了,这实在难以苟同。回顾那段历史的确是痛苦的,但我们仍需痛定思痛;闭上睛无视那段历史也许容易,但我们却没有随意忘却的权力!况且,在
质文明和
神文明日益发达的今天,文学不会也不应该给历史留下空白。我认为,站在比较
的历史角度来反映“文革”的作品,不是嫌多,而是嫌少,真正称得上史诗
的作品还没
现。“文革”作为历史的大悲剧,其经验教训很值得文学去总结、去再现。写好这方面的作品,防止历史的悲剧重演,将作用于千秋万代。时代在呼唤中国的莎士比亚。真正从宏观
笔写
那场悲剧的
源,描绘那段极为复杂的历史,塑造
各
各样称得上艺术典型形象的大作品,随着时代的前
,肯定要
现的。
李存葆
存葆《山中,那十九座坟茔》全文完。
《坟茔》在艺术表现上会给人若缺憾。笔力不足且不说,它是我在“背
一战”的情况下匆忙完成的。我虽在四月份就完成了构思,但因忙,直到《昆仑》第六期上别的稿
已下厂一个多月了,我这
稿
还在赶写中。抢先上市的果
必然带有青
和酸涩。
在创作中我抱定这样的态度:作家对生活应该绝对真诚。虽然有人想用一句“自然主义”来否定“现实主义”(“自然主义”和“现实主义”的概念本来是清楚的),但我还是照自己认准的路走下去。写《坟茔》时,我力求自己能有
对历史、对人民负责的观念,去再现那荒唐年代中“黄钟毁弃,瓦釜雷鸣”的严峻的真实。中国士兵的忠诚
贞、英勇顽
、吃苦耐劳和牺牲
神,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军队都无法匹敌的。我常常想大声呼喊:“中国士兵万岁!”我就是带着这样的情
来写彭树奎、郭金泰、孙大壮、陈煜、刘琴琴、王世忠、甚至是殷旭升的。尽
他们在《坟茔》中都不可避免地扮演了悲剧的角
,成了无谓的牺牲品。然而,人生的悲剧又往往是无知造成的。孙大壮、王世忠等人的死,不能完全归于极左路线的重压,还在于他们的无知。在这些战士
上,生活的艰辛铸成了他们的
德,文化的贫乏又造成了他们的蒙昧。显然,在这
作品中,我偏重于描绘他们的
德,而没有过多地去剖析他们的蒙昧。嘲讽这些战士,我落笔发抖,于心不忍。尽
我知
鲁迅先生在他的作品中不止一次剖析的那
“劣
”是产生悲剧的土壤。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没有文化的人民是很难掌握自己命运的。一切社会问题、政治问题,归
结
,原因在于经济。“文革”的悲剧发生在我们这个历史悠久而经济不发达的民族
上,单把责任归于领袖人
和问罪于几个野心家,显然是不够的,值得我们
思的东西太多了。
选自《小说月报第二届百奖获奖作品集》
近两年来,我经常思考“文革”中乃至“文革”前“左”的那一给我们今天生活留下的“后遗症”我痛切地
到“文革”虽已成为历史,但生活的内容却是刀
割不断的。昨天的矛盾会延续到今天,今天的矛盾也会延续到明天。昨天的“因”往往是今天的“果”没有极左路线“十年”的登峰造极,也许很难有今天这如同大坝开闸般的汹涌变革洪
。今天,改革已成为任何个人都不可逆转的历史趋势。表面上看,改革的路障似乎被拆除了,但我们却时时会遇上“地雷”而这些“地雷”里装的无不是“左”的火药!我们仍需用百倍的勇气,去蹚过一个个“雷区”由此,我固执地认为,和改革一起前
的文学固然值得提倡(写改革也离不开昨天的历史),但“反思”文学也同样会给今天的生活以启迪。这便是我写《坟茔》的初衷。